孩子性格“捉急”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著作《心理类型》中,创造了“内向”、“外向”这一对术语。但是他认为并不存在纯粹的内向者或纯粹的外向者,人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内向与外向的混合倾向。有的人外向特质更多,有的人内向特质偏多,因此行为表现显现出差异性。在他的模型中,外向人的能量来自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而同样的社交活动对于内向型人来说如同课以重税,会对他们的心理能量造成消耗。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的理论,内向型人格者和外向型人格者行为的不同来自于脑皮质唤起水平的差异。简单来说就是脑神经传导速度和活动数目的差异。在同等环境中,外向者的脑神经较内向者有相对少量的“唤醒”,因此他们更乐于寻求刺激更强的环境。因此外向人更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新环境、喜欢更多外界刺激。新鲜的信息让他们感到精力充沛、兴致盎然。        

         而内向者单位时间内加工的信息量更多,大脑对“外部刺激”表现出较为活跃的反应,因此他们更容易“信息过载”,所以内向的人常常倾向于拒绝过量的信息加工,并避免过多的信息刺激。      偏内向的人和偏外向的人还有很多不同。研究者发现:在学习、运动控制和警觉控制相关的脑区,外向人在接受外界刺激时会有更快的处理速度,因此他们反应快、行动快、行动力强,但是容易冲动行事,思考容易欠缺深度。内向的人更多使用大脑前叶,他们思考时神经回路更长、更复杂。外向者的注意力在于外界,而内向者的注意力聚焦于内在世界……等等。    可见,内向、外向都不是优缺点,只是不同而已。  对于偏内向型或偏外向型的孩子,家长要把握哪些教养要点呢?    

孩子性格“捉急”的原因是什么
         1   人际交往  外向孩子喜欢交往和表现,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这会让他们感到如鱼得水。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去延伸、拓展,落实自己的教养想法。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社交活动中增强同理心、后果意识;可以让孩子为了表演而忍受一点枯燥单调的练习;可以让孩子筹划社交活动,锻炼规划和思考能力等等。    内向的孩子不是不能享受社交,只是他们会容易感觉较累,需要不时调整自己,恢复能量。所以首先不必强迫内向的孩子加入社交环境、表现自己或者跟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好朋友;第二,我们要教给孩子具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方法,怎样说、怎样做,包括感到疲惫时怎样退出谈话或交际环境,以及必要时怎样拒绝。教给孩子具体办法,让他知道在人际交往中自己可以保护自己,又能处理得体不会引起冲突,他就会越来越愿意去做了;另外,要给内向的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和自由,这对于他们来讲相当于修整和“充电”。      

         2  运动的重要性  外向的孩子精力充沛,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他们消耗过多的精力。很多外向的孩子之所以坐不住,其中一个原因仅仅是——他们没“动”够!在运动中,孩子也可以培养专注、坚韧、自控等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进行有规则的运动,让他们体验规则的意义和运作方式,从而使外向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加强。     内向的孩子同样需要运动,但他们一般不喜欢有对抗冲突的运动,我们可以多培养他们做一些肢体冲突少的运动,比如慢跑、游泳、轮滑、乒乓球、羽毛球等等。他们可以从运动中放松大脑,恢复精力。如果有的孩子开始不接受体育运动,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议一起出去走走。也可以教给孩子,感觉压抑的时候抡抡胳膊、蹦一蹦,放松身体就可以放松大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