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需要一个完全乖巧、听话的小孩?

  现在的小孩大都很顽皮,每一个父母对他们都是又爱又恨,宝宝总是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应该都会想“好希望自己有一个乖巧听话的小孩”。乖巧听话的小孩就一定好吗?我觉得我并不想要一个完全乖巧、听话的小孩。你肯定要问为什么我不需要一个完全乖巧、听话的小孩?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为什么我不需要一个完全乖巧、听话的小孩?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乖小孩确实让大人很省心,但是一味要求孩子变乖的同时,你也在扼杀孩子其他更为重要的能力。如何在“乖”与“不乖”之间,进行恰当的引导与教育?听听3岁宝妈Angie的感悟吧!

  晚上下班回家,儿子抱着从房间里找到的一堆抽纸走出来,问我:“妈妈,我可以玩这些纸巾吗?”我马上回答:“可以呀,要不要妈妈陪你玩呢?”我以为儿子会像往常一样兴高采烈的说:“好呀,我们一起玩。”想不到他走到厨房对他奶奶说:“奶奶,我妈妈说可以玩这些纸巾。”

  我马上就意识到,白天的时候应该有过一段类似的对话,儿子的奶奶拒绝了他提出要玩这些纸巾的要求。我因为不知情,却给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我马上从一堆包装完好的纸巾中挑出一盒看起来有点破损的一个,补了一句:“阿多,奶奶拒绝给你玩,你有问奶奶原因吗?我猜是她怕你弄坏这些包装呢。”

  做了一些补救的沟通措施后,我的心情其实是愉快的,我的儿子,他并不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乖巧、听话、服从的小孩,无论是老人、还是爸爸妈妈说的话,他都有权选择说不。

  我一直都不想他成为一个彻底的“乖小孩”啊!

  专注力:每一个个体都需要独立的空间

  常常听到大人抱怨小孩子的专注力不够,玩一个玩具3分钟热度、看一本绘本不超过2分钟、画一幅画不超过5分钟,大人有没有想过,我们会不会以希望小孩听话为由,“破坏”了他的专注力。

  “宝宝,快过来喝几口水。”孩子正专注的玩着新玩具,被你的一句话打断,如果孩子不肯过来,还要被嘟囔几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我们总是自以为多么懂得孩子的需求,知道他什么时候渴,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自己,而不留给他一点点的独立空间。

  每次儿子玩玩具,我都会看看他的表情是东张西望还是专注于手中的玩具,如果是后者,通常我会直接拿起一本书坐在他的附近看起来,或者是轻声的告诉他:“妈妈就在你旁边看书哦,你有什么事情随时叫我。”小孩真正专注的时间并不会太久,如果他提出需要你的陪伴,再来加入与他一起玩耍也不迟呢。

  沟通力:不要急于进行评判

  侄子前段时间来家里做客,我并没有对儿子说:“你是哥哥,你要懂事点,把玩具让给弟弟玩”这种不容商量的语句,我更不会为了对外显示儿子有多懂事、多乖,而让他处处谦让却内心不甘不愿。

  得知弟弟来之前,我事先与儿子进行一些简单的沟通,并把可以玩的玩具盘点出来,问哪些是他喜欢的,哪些可以暂时让弟弟玩。

  这个办法很好,每当在玩的现场起争执时,我都会问他:“宝宝,还记得哪些玩具你想借给弟弟玩的呀?”儿子马上会找到相应的玩具并大方的递给弟弟。这个时候你再与他沟通其他玩具能否借给弟弟玩,也相对容易些。

  每次与儿子进行沟通,旁边总会有一个声音:“你和他讲那么多有用吗?他下次还不是这样。”甚至是举例:“你看谁家的孩子,每次他无理取闹的时候,大人都不理他,小孩看起来很乖。”

  在这整个过程中,其实我的压力特别大,因为并不是说你耐心沟通了,宝宝就一定会更听话。但我始终相信,通过不理睬、评判、否定的方式,孩子的当下也许会很乖,但明显情绪会变得很差,默默坐在角落一声不吭。

  在成人的世界,我们都知道,被别人评判、否定是一种多么难受的情绪,反之,我们不怕别人表达情绪,最怕的是得到沉默的回应,你根本无法知道他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再往深一点想,小孩是一张白纸,如果他认可了这种行为模式,他会以你对待他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

  请试着尊重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去评判他,先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吧,不要通过压制的方式让他成为一个成人眼中的乖小孩。

  爱的能力:给他一个宽严有度的爱

  孩子心中是否有爱,关键是家长是否会爱。小孩爱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从爸爸妈妈身上习得的,尤其是妈妈。在家里,儿子对我的爱,表现得就特别明显,只要我在家,别人的存在仿佛都变成多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妈妈!”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往,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情绪,尤其是互动多了,更容易有多种状况出现,即使在亲子关系当中也不例外。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与儿子的“争执”,也是最多的。在面对各种“争执”时,最省心的方式当然是:我说什么,你做什么;但最难的却是:给他一个宽严有度的爱。

  儿子特别爱玩滑梯,前两天天气非常冷,早上的时候还下了点毛毛雨,到了下午天晴了,儿子要求我带他去小区玩滑梯,我告诉他说下过雨滑梯是湿的玩不了,他还是想去看看。我一路上边走边对他说:“宝宝,如果到了现场滑梯确实是湿的就不能玩哦。”儿子答应了。到了后,滑梯果然是湿的,但是儿子看起来心情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牵着我的手高高兴兴的去散步了。

  我本可以在他提出要求的时候果断拒绝他,并冠上“怎么那么不听话”的头衔给他,但是我没有;儿子也没有完全接受我的说法,而是提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要去现场看看;而我也给了他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去看看滑梯是不是湿的,但也确立一个标准:如果滑梯是湿的,不能无理取闹还是要玩。

  一个宽松有度的爱的环境,会让小孩对值得他怀疑的问题“无所畏惧”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只要告诉他一个准则,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情况是可以的,什么情况会得到坚决的反对,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即使是反对,家长也是以爱的名义出发,并且相互之间是经过沟通的。

  是的,我们非常的肯定,我们不需要一个完全乖巧、听话的小孩,有人说,孩子对大人最大的恩泽是,让大人有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机会,所以,不要忘记,我们其实是平等而相互独立的个体。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