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为什么要运动?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我们现在知道,电荷的最终携带着是组成原子的微小电子.在原子中,每个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都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而原子核里面的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正常情况下,在物质中电子和质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它们携带的电荷相平衡,物质呈中型.物质在经过摩擦后,要么会失去电子,留下更多的正电荷(质子比电子多).要么增加电子,获得更多的负电荷(电子比质子多).这个过程称为摩擦生电.为什么网为你揭秘电子为什么要运动?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自由电子(从原子冲逃逸出来的电子)能够在导体的原子之间轻易移动,但它们在绝缘体中不行.于是,物体在摩擦时传递到导体上的电荷会被迅速中和,因为多余的电子会从物质 表面流走,或者额外的电子会被吸附到物体表面上代替流失的电子.所以,无论摩擦多么剧烈,金属都不可能摩擦生电.但是,橡胶或塑料这样的绝缘体,在摩擦之后,其表面就会留下电荷.

  你永远也无法预测电子在任何特定时刻的位置.你只能认为它有可能在那里.在某种意义上,正如丹尼斯·奥弗比所说,电子只有等到被观察到了,你才能说它确实存在.换句稍稍不同的话来说,在电子被观察到之前,你非得认为电子"哪里都有,而又哪里都没有".

电子为什么要运动?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差不多人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幅原子图,即一两个电子绕着原子核飞速转动,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动一样.这个形象是1904年由一位名叫长冈半太郎的日本物理学家创建的,完全是一种聪明的凭空想像.它是完全错的,但照样很有生命力.正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喜欢指出的,它给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幻作家灵感,创作了世界中的世界的故事,原子成了有人居住的太阳系,我们的太阳系成了一个大得多的体系里的一颗微粒.连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也把长冈所提出的图像作为它网站的标记.物理学家很快就意识到,实际上,电子根本不像在轨道上运行的行星,更像是电扇旋转着的叶片,想要同时填满轨道上的每一空间.(但有个重要的不同之处,那就是,电扇叶片只是好像同时在每个地方,电子真的就同时在每个地方.)

  不用说,在1910年,或在此后的许多年里,知道这类知识的人为数甚少.卢瑟福的发现马上产生了几个大问题.尤其是,围绕原子核转动的电子可能会坠毁.传统的电动力学理论认为,飞速转动的电子很快会把能量消耗殆尽--只是一刹那间--然后盘旋着飞进原子核,给二者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还有一个问题,带正电荷的质子怎么能一起待在原子核里面,而又不把自己及原子的其他部分炸得粉碎.显而易见,那个小天地里在发生的事,是不受适用于我们宏观世界的规律支配的.(万物简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