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评《突破:工业革命之道1700—1860年》

  

  作者:西蒙·富迪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译者:董晓怡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公元纪年法总给人制造一种线性发展的错觉。其中有些年份却非比寻常,它们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或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还有些年份则集中诞生了一大批发明和创造,就此改写历史。前者如宗教革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者如三次工业革命。

  当然也有一些浩劫,在长时段历史观中,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黑死病,两次世界大战等。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但恰恰正因为这些时间段的人文魅力和历史深度,以至于在后人不断的研究、路演和品鉴过程中,反而让我们距离其原本的真实面貌越来越远,抑或说越来越从一场多乐章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沦为单纯的教科书式的说教,或者从一套彼此关联的恢宏历史画卷凋零到几笔干巴巴的白描。

  至此,现实成为经验的囚徒。

  在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对这些历史时段的描摹和解读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割裂、扭曲和简化历史内在关联、逻辑和维度的尝试比比皆是。以至于启蒙运动只剩下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几位旗手,甚至连康德、洛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这样层级的思想家都可能因为种种需要被边缘化,而工业革命则顺理成章地被虚化为只剩下瓦特的蒸汽机和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突破:工业革命之道1700—1860年》应该是这个话题中最为另类的一本, 因为它在叙事结构上极度简化,表面上看就是一部资料性的书籍。

  这本书没有理论的统领,也没有背景的铺垫,“赤裸裸”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了1700—1860年间的100项重要发明创造,从液压鼓风机到镗床,从枪塔工艺到硫化橡胶,从电报到液压起重机和贝塞麦转炉。

  为了解工业革命而翻开这本书的读者,可想而知,起初或许会对此倍感失望,认为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名的历史学家西蒙·富迪在偷懒,毕竟人们看惯了那些围绕工业革命展开的宏大叙事或讲经说道。这本书怎么能够就这么直白地罗列发明创造呢?其实,此刻读者有多失望,工业革命就有多大程度上已然成为一种被重新建构的概念。

  可但凡能够深入读下去的读者都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非但没有偷懒,反而凭借对史料的谙熟,用扎实、详实、生动的史料勾连起这100项发明创造。作者对史料的取舍和使用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表征。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储备,这本看似结构简单的书所呈现的绝非这些发明创造本身,而是力求用有态度的事实重构出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环境,让读者体会到这些生产关系的调整对生产率提高的迫切需求,在匠心独具的史料的罅隙中窥探到人性中求真务实的可贵光辉。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工业革命也从来不仅仅同工业相关或是简单的革命。它没有可定义的起点和终点。至于谁发明了什么,当牵扯到专利、诉讼和国家荣耀这个大泥潭时,即使看上去很明了的事情也可能隐藏着更为微妙的事实。”

  在21世纪的今天再去回望这本书论及的那160年,不难发现这100项发明创造中每一项都在后来开启了一个或数个产业,直接参与了对人类历史演进轨迹的修正。如1757年,英国实业家“铁疯子”约翰·威尔金森发明了液压式鼓风机使得生产大量高质量的铁成为可能,因为传统的风箱导致熔炉温度不稳定,不能适应工业生产需要;1774年,约翰·威尔金森又发明了镗床,从此人们可以规模化地制造公差更小,更加精密的蒸汽机元器件,确保活塞处密封完好,直接提升了蒸汽机的效率。镗床所带来的加工精确度的大幅提升给火炮和炮弹零件的加工带来了质的飞跃;1796年5月14日,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为一个名为詹姆斯·菲普斯的8岁男孩注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疫苗。工业化让环境污染加剧,威胁人类健康,天花是最具毁灭性的疾病之一。詹纳因为发现了针对天花的疫苗被称为“免疫学之父”;1850年,英国人亨利·贝塞麦发明了炼钢转炉。在这之前将5吨铁转化为钢需要一天的时间,其间还要不停地搅和加热。但使用贝塞麦转炉后,只需要20分钟。他的发明直接影响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进程。

  以上仅仅是每一项发明创造介绍中截取的开篇语。书中数百幅精美的插画和照片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永远不要忽视这本书的图片说明,作者的严谨和功力就在细节之处展现无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