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产业扶贫 异“菌”突起

  “洒老师,大棚的土地像发霉了一样,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好现象,菌霜越白越厚,证明菌丝在土里生长状况很好,注意棚内保温,不要施化肥农药,我这就来!”

  近日,青海大学食用菌团队负责人、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青海省科技特派员洒威接到海东市平安区白家村羊肚菌种植户苗希泉打来的求助电话后,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从西宁市赶往海东市。

  这条路五年间洒威数不清走了多少遍。

  从育种到推广,开辟羊肚菌种植新高地

  “这就是羊肚菌”,在平安区希远羊肚菌种植科普示范基地,顺着洒威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座座设施农业大棚映入眼帘,进入温室大棚,一排排羊肚菌似顶着棕色小伞破土而生。

  “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样满山走”,这句来自民间的俗语,说的正是羊肚菌。

  羊肚菌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形状如羊肚而得名,被誉为“菌中之王”,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目前,我国人工栽培的羊肚菌总产量占世界的99%以上,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部分出口欧美。

  洒威告诉记者,青海是野生羊肚菌的分布区之一,气候冷凉,非常适宜种植羊肚菌,且种植效益高,脱贫致富短平快,种植方法简单易学。发展以羊肚菌为代表的高附加值食用菌项目,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提升我省农业综合效益、助力脱贫攻坚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2015年起,洒威带领着青年博士团开始从事羊肚菌高原设施高产栽培技术攻关。

  青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省科技特派员梁健介绍,5年前,团队从果洛州玛可河林区等地采集野生羊肚菌子实体,使用孢子及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羊肚菌母种。为进一步驯化培育适合本地区的栽培品种,项目组使用包括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在内的现代诱变育种技术,边诱变边筛选边示范种植。

  曾经长在深山老林里的小蘑菇,竟摇身一变,成了我省农民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而让青海羊肚菌产业从无到有、传播羊肚菌种植技术的洒威,也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羊肚菌爸爸”。

  除了传授技术,还做政策宣传员

  虽掌握一技之长,但政策领会不到位、思想观念不转变、未来产业无规划,农民有可能面临再次返贫。

  “怎么让农民真正领会政策、吃透政策,这事关地方产业,更事关每一位农民的切身利益。仅靠授课等方式让农民‘被动接受’,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作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技术人员,在和农民打交道的几年间,洒威、梁健对这一点感触颇深。

  为此,洒威、梁健等人做起了政策宣传员,在做实验和技术推广演示的过程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推广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理念,以转变其生产方式和观念,引导从业者树立长远发展观。

  一边传授技术、一边演示成果、一边灌输政策。这就是特派员通俗易懂的传授方式。

  在青海大学食用菌科研团队平安实验基地,洒威边演示边讲解:“你们看,棚里的羊肚菌一颗化肥也没用,长势是不是特别好,销售口碑如何?那咱们省上推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政策,短期来看,产量有可能降低一些,但长远来看,产品品质会提升,后期价值有补偿,这是一件事关全球生态改善,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所以不施化肥农药,羊肚菌生长才有好的土壤环境,国家方针政策也是咱们农民致富增收的好土壤,好的土壤环境才有更好的生产生活。”

  团队的这一有益尝试,令种植户接受度颇高,“技术+政策”也成为洒威团队的核心推广任务。

  如今,青海大学食用菌团队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合作关系,助力解决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增强攻克技术难关的能力,推进羊肚菌产业在我省的科学化、高值化发展,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脱贫。

  统计显示,较蔬菜种植,我省羊肚菌种植节省人力成本三分之二,单季0.067公顷均产150公斤,毛利润在3万元左右。

  5年来,洒威和他的团队,将脚印踏在了高原各地。在他看来,把论文写在高原大地上,让农民朋友得益于他的技术而受益,这是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最大的初心。如今,羊肚菌设施栽培正在成为青海农户和食用菌企业的有效增收途径。 据《科技日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