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萌芽到消亡,枪矛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在古时候兵器中,有“百兵之王”之称的枪矛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步兵的攻守利器,又是骑兵的冲锋杀器。,。
枪矛的主要构造以枪头和枪杆为主,枪头又由脊、刃、身、环钮、骹等部分组成。明朝军事巨著《武备志》对枪矛赞誉有加,认为“阵所实用者,莫枪若也。”枪矛的发展分为石器、青铜和铁器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特点鲜明,风格独特。枪矛的改良,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息息相关。不论是步战、骑战还是车战,枪矛始终表现出色,古时候无数战场上,变的是搏杀的双方,不变的是如林的枪矛。
石器时代的枪矛,出现在远古时期,不仅是狩猎工具,还是颇具实用性的原始武器。在《仓颉篇》中有“枪,谓木两头锐者也”的解释,说明最初的枪矛是木质或竹质的。随着石器时代的到来,枪矛的加工方式也有改进。用敲击、磨制而成的石制和骨制枪矛,用绳绑在木杆上。尽管形制各异,制作简陋,但是足以威胁猛兽和他人。
青铜枪矛时代
以夏、商、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枪矛的材质由石质和骨质变成了铜、锡和铅的合金材质。这种金属硬度大、熔点低,适于大规模装备普及。与石器时期的枪矛不同,青铜枪矛出现了骹部,用以连接枪头和枪杆,此举提升了枪矛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此外,枪杆也由复合材料取代原先的木杆。用复合材料制作枪杆称为积竹木柲。它是以一根坚固挺拔的木杆为内芯,贴合富有弹性的竹条,配以丝绳、革带或藤皮髹漆晾干而成。积竹柲软硬适中,美观实用。为了保护积竹木柲,柲尾出现了金属铜镦。如此一来,当士兵持矛时,柲尾不会因为撞击地面而磨损。
先秦时期,以犀牛皮为主的皮甲逐渐普及,提高了士兵的生存机率。随着士兵防御手段的改善,倒逼枪矛进一步完善性能。工匠将枪头锐化,整体加长,使其具备更强的穿刺力。另外,增加了血槽,减轻了枪头的重量,还能在枪头刺穿对手身体后,沟通创口内外血压,避免枪头遭到肌肉或皮甲挤压,无法顺利拔出。
《尚书·牧誓》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的誓师动员词,其中有“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词句。戈是一种曲头横刃的兵器,干是抵挡敌方兵器的盾。戈和矛有相似之处。两者同时出现于石器时期,均为进攻性兵器,同样适合步兵和车兵使用。两者同样存在不同之处,戈以勾、啄等动作,横击对手,是点对面的兵器,而枪矛是单纯的刺击对方,属于点对点杀伤。由此,戈在人员密集或者地形狭窄的情况下,难以发挥勾、啄等击杀动作,而枪矛不受此影响。
据《考工记》记载:“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 古人经过摸索,发现长柄武器不能超过三倍身高。周朝的枪矛长约4.5米,而戈长1.5米,两者长度相差三倍。枪予属于刺击兵器,不受重心影响,因此,长度正好是理论中的极限长度,而戈需要横摆勾啄对手,枪杆会因重心失衡难以控制。两者远近结合,彼此掩护,达到攻守兼顾的目的。
枪矛的铁器时代
自秦汉始,铁以其质地坚硬、成本低廉、易于锻造的特点,逐渐取代了青铜,枪矛由此迎来了铁器时代。枪矛的新成员——骑兵矛应运而生。当时的骑兵主要以弓箭和短刀为武器。由于没有马镫,弓箭的精度无法保证,短剑只适合近距格斗。骑兵矛借助马匹的强大冲击力,能够对步兵造成巨大的杀伤力。
随着铁质札甲的出现和普及,士兵的披甲率逐步提升。为了拥有更好的破甲能力,汉朝工匠再次削尖枪头,两刃收窄,脊部加厚,骹部加长,以此强化枪矛的穿刺能力。东汉后期有的铁枪矛枪头部分甚至长达58厘米。
汉武帝时期,在全国开办了49处铁厂,出现了脱碳钢、炒钢等新型生产工艺,钢铁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将百炼钢技术用于枪矛制造,加上局部淬火工艺,使得刃部锋利坚硬,脊部韧劲十足,保证了枪矛拥有足够的破甲能力。
枪矛与骑兵是如何进行融合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马镫的出现,解放了骑手的双手,催生了马槊的出现。马槊分为槊锋和槊杆两部分,槊锋的刃部分为八面,长达50-60厘米,属于重型枪矛。马槊对于普通的锁子甲、铁札甲、明光甲,具有一击即破的能力。
到了唐代,军队中骑兵规模不断壮大,甲骑具装持续盛行,对此,唐军推行枪矛的普及。据《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记载,唐军以一火五十人为基本单位,“甲三十领六分,战袍二十领四分,枪五十根非常,牌十面二分。”可以看出,枪矛在唐军中基本人手一根。此外,唐军中还装备了钩枪、拒马枪等异形枪矛。紧急情况下,用大量去刃枪杆扎成的木筏,能够快速渡过河流,保证了唐军正常的行军速度。
枪矛在宋代有多强大
宋代的枪矛分为防守和野战两种,防守用枪以拐突枪、抓枪、拐刃枪为主,突出的特点是枪刃有倒勾、突棱或铁刺,枪杆长约7.45米,刃部长约64厘米。这么长的枪矛,便于己方士兵能够顺利戳刺攀城对手、推倒攻城器械。
野战用枪有捣马突枪、单钩枪、素木枪、鸦项枪、槌枪等,捣马突枪是枪头有两道突刃的单手用枪,单钩枪是在枪头侧翼设计了防止对方夺枪的倒钩,素木枪和鸦项枪是普通的宋军用枪,槌枪有木制圆形枪头,是日常训练的教具。
枪矛的逐渐落幕与最后的“红缨枪”
枪矛在明代继续保留了宋代的样式,而且在《武备志》中提出,以椆木作为内芯,用南方柔韧的竹子篾合,保持枪矛软硬适中。火器在明代中晚期异军突起,在射程、破坏力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以枪矛为代表的冷兵器被迫让出C位,沦为配角。
清代的军队依旧有枪矛的身影,不同的是在骹部挂有红缨,作战时阻挡对手的鲜血顺杆而下,导致使用者手滑失控。在郎世宁绘制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画面中有很多骑兵手持挂有红缨的枪矛。“红缨枪”成为枪矛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枪矛的萌芽到消亡,是人类军事文明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它以独特的造型,简单的动作,始终占据了古时候军队装备的主流,贯穿了整个古时候战争史,成为古时候军事文明的缩影。尉迟恭、秦琼、王彦章、李存孝、岳飞、戚继光等名将都是一流的用枪高手,每每提起,仍能令小伙伴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