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通缉令画像一点都不像 官兵是怎么抓到人的

  还不知道:古时候通缉令的网友们,

  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代,无论哪个时期违法犯罪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有高超的刑侦技术,通过各种方式都能判断出罪犯。可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很多电视剧都有这样的情节,在公示栏里贴一张告示,等人来提供线索。这种画像通常是要满城通缉甚至要全国通缉的,上面有犯罪的人的画像和所犯的罪,都是黑白的,画的还很抽象,那么官兵是怎么抓的人呢?

image.png

  其实不然,这种画像并不是为了追求形象的一致,而是为了表现出通缉犯的特征。例如一个通缉犯有络腮胡,面上有痣或者疤痕,就会把这些特征先画出来,遇到有这样特征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抓起来审问一遍,即使不是很精确,但是这种方式足够缩小犯罪嫌疑人的范围。

image.png

  并且,古时候的交通不如现在的便利,今天的我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古人可不行,就连《西游记》里的御弟唐三藏去西天取经都还要各个国家的通关文牒才行。在城际关卡的侦查是非常严格的。并且古时候的人数并没有今天的多,一个城里的人数是基本固定的,如果来了个外乡人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逃犯想流窜的可能性很小。

image.png

  同时古时候有一种更好的方式,保甲制度。在一个地区所划分的区域内的若干人是互相认识互相担保的,如果逃犯流窜至此或者说本来就是你这一保甲人,你没有举报,整个区域的人都要受到牵连,这也属于一种连坐的方式。没有人会愿意为了其他人去牺牲自己。所以这种户籍制度在古时候非常实用。尤其是保甲里的人很少,基本上不会有外人介入,如果有陌生人来并且和通缉令上的通缉犯有相似之处,是一定会被举报的,很难藏匿,除非落草为寇。

image.png

  最重要的是,古时候也是有“身份证”的,当然它不叫身份证,叫做“路引”。在古时候如果要出远门,除了告知父母还必须要告知当地政府,当地政府会给你发一张公文,类似于一种介绍信、通信证,要依靠这种公文你才能离乡远行。如果没有路引或者你手上的路引“与实物不相符合”都是会被治罪的。罪犯逃窜的时候自然不会去官府办理路引去自投罗网,所以他是逃不了多远的,自然会被捉拿归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