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临刑前为什么弹奏《广陵散》?背后有何玄机?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一起饮酒、纵歌,肆意酣畅,被时人及后人称为“竹林七贤”。
嵇康因蔑视权贵,看不惯司马氏的虚伪而隐居不仕。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曾举荐嵇康接替自己的官职。嵇康乃作出历史上那篇著名的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在其中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
由于嵇康对司马氏政权采取的不合作态度,而颇招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的忌恨。后来,嵇康遭到司隶校尉钟会的诬陷,从而被司马昭下令处死,时年仅四十岁。
嵇康临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却被司马昭拒绝。
嵇康面对众人,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嵇康为何在被杀之前,偏偏要弹一曲《广陵散》呢?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
《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傀曲》,是古时候一套非常大的叙事曲,讲的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刺韩的故事。
春秋末期,韩国的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严仲子花重金与当时齐国的著名勇士聂政交往,希望他去刺杀侠累。
聂政却因要赡养老母,而拒绝了严仲子的请求。三年后,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找到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您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
之后,聂政手持利剑,只身闯入相府,“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聂政在连杀数十人后,担心连累自己的姐姐(或是担心连累严仲子),最后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
相国侠累被杀,韩国大乱,韩王下令将聂政暴尸于市,并悬赏百金来寻找线索。
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此事后,知道这个人必定是自己的亲弟弟,她伏尸痛哭,并说:“他担心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因为怕死,使聂政的声名无以流传后世啊!”
聂政刺杀侠累的行为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纷纷赞赏聂政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
那么,《聂政刺韩傀曲》这首曲子为什么又叫《广陵散》呢?它和“广陵”又有什么联系呢?
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扬州市。在三国后期,司马氏把持曹魏政权时,曹魏大臣总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兵变起义,来反抗司马氏:第一次是老臣王凌起义,被司马懿所平;第二次是毋丘俭起义,被司马师所平;第三次是诸葛诞起义,被司马昭所平。
这三次起义的地点都是发生在寿春,而寿春在当时是属于扬州管辖。王凌、毋丘俭、诸葛诞三人在起义前,担任的职务都是“扬州牧”。
据考证,《聂政刺韩傀曲》这首古曲于东汉末年开始在民间流传,嵇康又将这首古曲经过自己的精心加工后改编成了《广陵散》。
聂政刺韩的故事,象征着王陵等人对司马氏的反抗,所以,把《聂政刺韩傀曲》称为《广陵散》,也就暗含了这种深意。
因此,嵇康在临刑前,不弹别的曲子,偏偏就弹这首《广陵散》。一方面,这首曲子慷慨激昂,符合当时自己悲壮的心情;另一方面,嵇康在临死前仍在表达自己的态度——即便我死,我依旧桀骜不驯,我依旧独立而反叛!
《广陵散》一曲因嵇康而闻名天下,嵇康也因临刑前弹奏《广陵散》而平添了无数的魅力。
嵇康临刑前的洒脱,也让钟会、司马昭等人显得更加狭隘、渺小。难怪在嵇康死后,“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指司马昭)寻悟而恨焉。”(《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