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为什么会成为古时候官场上的禁忌?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是什么?

  说到古时候官场禁忌,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古时候官场上,一直有一个“禁忌”,就是随意打听其他人的年龄,有的官员的年龄到底多大,这可能是其他人永远都不知道的事情。

  阶层年轻,规定采用老成之人

  当然这个打听其他人年龄这个“禁忌”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出现了对于官员年龄制度的要求后才有的,例如秦朝时期的甘罗,12岁就被拜为上卿,由此可见当时的官员年龄制度并不严格,这时候自然也就没人去虚报自己的年龄。

image.png

  到了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察举制”,“察举制”就是相当于地方上举贤任能,地方上推举出那些品德、才能高尚之人,这种制度原本在汉武帝实行的初期,还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举出来的人确实是有才能之人,结果后来地方上门阀豪族的崛起,以至于豪族、官员相互勾结,互相举荐亲信,结党营私,不利于统治,官员阶层也开始变得年轻化,而且这些新的官员皆是官家或豪族子弟。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年轻不要紧,有真才实学或者说处理政事时经验老道也行,但是并没有,因此汉顺帝时期的尚书令左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上书:“郡国每年举孝廉……应该选用那些老成可用之人。四十不惑,四十曰强,请从现在起规定和,年龄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左雄的意思也很明确,解决不了豪族、官员相户这种情况没关系,推举出的这些人老成持重,能做事即可。总归来说,年轻的人不如年长之人经验老道,于是这个建议很快便得到了汉顺帝的采纳。

image.png

  年龄虚报,尽早为官

  虽然说采纳了这个建议,规定了四十岁以下不得参加科举,但是这些门阀、豪族等也不是一根筋,所谓是“上有对策,下有政策”说的不过就是如此了,既然对官员的年龄进行了限制,那么只要更改推举之人的年纪,不照样还是可以继续推吗?至于真实年龄,在封建社会中,只要自己不说,亲人不说,谁又能知道呢?于是官场上官员虚构年龄,便从此开始了。

  古时候在任用官员时,虽说年龄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年龄大的的确会让人一看就觉得比年轻靠谱不少。后来到了唐朝之时,也因为年龄问题朝廷发布了一个新的规定,“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从事”,这时官员的年龄问题再次被列入制度当中,“出身”的意思就是指的做官的资格,想要做官得经过一层层的考核,这个考核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有时候需要好几年。因此说为了能够尽早当官,很多人便开始想起了对策,参加这种成人科举的便将自己的年龄故意谎报的很大,以便于尽早进入官场。

  年龄大的把自己年龄报高,那年龄小的呢?在唐朝的科举当中,还有专门为少年设置的童子科,过了童子科也能入朝为官,而且考试的题目相对于科举来说也简单的多,毕竟孩童时条件还是非常宽松的,很多超出10岁,但看着还算比较年轻的为了走这个捷径,便开始谎报自己年龄,以便早日为官,省得再浪费好多年的时间。

image.png

  谎报变大或变小,与规定有关

  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中了科举之后,多数会有富贵人家前来择婿,大家都是考中了,那择婿的标准当然是越年轻越好了,所以说不管是为了提早进入官场还是为了成功娶个大户人家的小姐为妻,谎报年龄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这些官员之所以谎报年龄,就是因为与当时朝廷的规定有关。例如宋太祖时期有过规定,凡是参加考试到了一定次数,年龄满60岁还没有考中,可以从宽授予官职,这就是当时的“恩科”,这时很多才学平庸的人为了能够早日做官,就开始谎报年龄,将自己的年龄说大为的就是为官时能够提前或者更轻松入官。

  有很多的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总不能让这个年龄限制条件把自己的为官之路给卡死吧,或是很多无真才实学之人,为了做官,只能行这些投机取巧之事,综上所述,官员谎报年龄,年纪变大或是变小,都是与朝廷的规定息息相关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