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胡亥灭亡是因为暴政吗
还不了解:秦朝灭亡的读者,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二世而亡并非亡于暴政?多角度揭秘秦亡原因。
大秦史就是一部几十代人的奋斗史和心伤血泪史,大秦先主并非周朝王室亲贵和功臣,只是周天子一马夫,只因养马养得好而被封五十里地而得以发展,历经七百多年,经过几十代国君的努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后得以一统天下。
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亡国灭种的危险,老秦人为了保命多年躲于深山洞穴之中,几代国君为秦国战死,在所有老秦人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建国,前期秦国在众多诸侯国中毫无存在感,直到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出现,灭犬戎40余国拓地千里使得秦国实力大增,拥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格。但秦穆公以后,秦国陷入了源源不断的内乱之中,国力不断衰弱,一直到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前,秦国五十万大军败于魏国五万魏武卒,丢失了河西大片领土,被魏国死死压制住,此时魏国要是猛攻秦国,秦国就灭亡了。
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秦国得以在秦王嬴政时国力达到鼎盛,灭了六国,完成了历代秦王想实现又没有实现的宏伟目标,四海之内皆秦国之地。开创的丰功伟绩,何其壮观。秦帝国从一统天下到亡国只经过了十五年,始皇帝嬴政一驾崩,天下又分崩离析,秦帝国的灭亡让人极其哀叹。创业不易,数十代老秦人的心血付之东流,确实太惋惜了。
大秦历经千辛万苦,创立的大秦江山二世而亡,究其灭亡原因有人说是秦朝太暴政,焚书坑儒,皇帝太昏庸等,这些原因是秦灭亡的一些表象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其实强大的大秦帝国之所以灭亡,它的灭亡原因和后世王朝灭亡的原因有些不一样。大秦虽然也是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最终造成王朝灭亡的,但和后世农民起义或藩镇割据导致王朝灭亡有很大差别。这也是解析秦灭亡最有意思的地方。
大秦的灭亡我首先从它的变法变强说起,老秦人地处甘陇苦寒之地,变法之前过着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民风彪悍,民间械斗成风,文化经济比较落后。商鞅变法的实质就是通过律法强制改变老秦人的陋习,奖励耕战,君主集权,把所有人都绑到国家这个战争机器上来。所有秦人要想过上好生活就要建立军功,农耕和作战是秦人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战争建立军功才能获取爵位走向成功,所以秦国将士在战场上如狼似虎。这样的法令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秦国的战争潜力,使秦国战必胜攻必取,奠定了秦国能以战灭国完成一统的目标。秦国的一统基础是商鞅变法创建的秦法,但秦完成一统后,土地和人口翻了好几藩,不再是战国七雄时期的秦国了,秦国将士觉得无战可打无功可立,丧失战斗意志。对于刚一统的其他六国,秦法根本就不太适用,反而是由于秦法太过于严苛,六国遗民怨声载道。之所以说秦过于暴政,其实就是秦法过于严苛。秦法自立法起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不适用于大一统的国家了,秦法是造就天下大乱秦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秦一统以后,秦始皇前期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有利六国遗民的措施,但秦法过于严苛,并且秦在一统过程中杀害太多六国将士,百姓对秦并无好感。即使利民的政策,百姓并不领情,秦的一统不得人心。秦国的统治者也没有采取有利于获取民心的举措来缓和社会矛盾,使政局更加稳定,予民休养生息。相反秦国统治者修长城、修秦始皇陵、修筑阿房宫,滥用民力,为秦灭亡留下了隐患。秦国统治者对民过于严苛,但对于山东六国亡国贵族又过于仁慈,六国灭亡最大的受害者是六国旧贵族,秦一统后没有对六国贵族进行镇压和控制。六国贵族受害最深,也最想反抗秦国,六国贵族联合起来的反秦力量是较强的。老百姓需要的是安定,有饭吃有衣穿,谁统治他们其实并不是很关心,秦国统治者对老百姓不够怀柔,但对六国贵族太过于仁慈,最后导致他们联合起来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具体说施政措施的失败是导致秦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大秦一统后又连续对外作战,对外扩张,使得秦朝由灭六国后全国三十六郡的国土变为四十八郡,秦帝国国土面积是扩大了,但国内政局不稳。对外扩张消耗了国力,以至于后来抵挡农民起义时无兵可用,最后不得已把骊山的十万囚徒都用上了。扩张空耗国力也是秦灭亡原因之一。
高度集权制的弊病就是所有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缺乏强有力的监督,要是皇帝是英主则权力不会旁落,国泰民安。若果是昏君则会君昏臣庸,黑暗腐败,生灵涂炭。秦国二世就是一个极其昏庸无能的君主,以至于赵高掌权弄得天下大乱。高度集权易是秦亡原因。
除了以上原因,秦国老氏族和王族势力太弱也造成了权力旁落。秦国一直都比较重用外来人才,秉承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导致老氏族高位掌权的人少,势力太弱。大量王族成员又在秦二世掌权以后被大量清洗,权力落到赵高这样的人手里,没有人来制衡他。国家危难来领之时,没有人挺身而出辅佐君主渡过难关,没有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精神,也没有了战国时期战无不胜的大秦锐士了,秦国一触即溃很快灭亡。这和楚国形成鲜明的对比,秦灭六国,在灭楚国时让楚国空前团结了起来,成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最难灭的国家。用人政策上的失败造就了大秦二世而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