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的发生为何对政局毫无影响?真相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为什么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生了唐朝开国以来的第一场血腥政变,也是历史上知名度最大的政变“玄武门之变”。

  在这次政变中,未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带人干掉了两个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十个亲侄子,残忍的清理掉了皇位继承之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

  除此外,他还逼迫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承认了他的行为的合法性,顺利成为了皇储,并在短短两个月后,让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

  毫无疑问,这次政变的性质是恶劣的,唐朝存在的两百多年间,后来发生过多次宫廷政变,说不定就有“玄武门之变”带来的榜样作用。

  但对于李世民及其支持者来说,这次政变绝对是一次胜利的、成功的、继往开来的伟大政变,他们和他们的家族将在未来几十年间享受到胜利者的福利。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是血腥的,死了不少人,包括诸多未成年的天潢贵胄,但政变的后续却很和谐。

  李世民仅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政变的全部动作和目的,两个月后,顺利登基。

  在唐朝内部,除极个别李建成的死忠外(比如罗艺),也没有多少反抗李世民的行动出现。

  和以往历史中出现的各种政变后,政局会出现极大波动,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相比,“玄武门之变”结束后的和谐,对于李世民来说,是重大的利好。

  为什么“玄武门之变”后,唐朝的政局还能保证稳定过渡?我想,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这些原因其实也是李世民敢发动政变,杀兄杀弟,逼迫父亲后,还不怎么担心国家会垮掉的依仗。

  一:李世民的身份依仗,不缺少合法性

  在隋唐时期的贵族家庭中,嫡庶之分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嫡子能继承家产,庶子是毫无希望的。

  这除了是对古代宗法继承制度的认同和维护外,最重要的是,贵族之间的联姻,大多是嫡对嫡,嫡女嫁嫡子,嫡子娶嫡女。

  贵族之间,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加深联系,结成利益同盟。

  所以,贵族家庭的嫡子,背后的政治资源是远远超过庶子的,嫡子代表着两个甚至多个贵族家庭的资源的集合和继承。

  以唐高祖李渊而言,他的嫡妻是窦氏,窦氏的背后是在关陇贵族中有着莫大影响力的窦家。

image.png

  在李渊崛起的过程中,窦家是出了大力的,不限于出钱、出兵、出资源等等。

  李渊成功后,窦家理所当然要享受到除李氏皇族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

  同时,窦家也要努力维护自家唐朝第一外戚家族的身份和带来的利益。

  唐朝皇位的继承,不但是李氏皇族的事情,也是窦家及其支持者的事情,是李家和窦家两个庞大的家族及其背后庞大势力圈的核心问题。

  李渊的嫡妻窦氏在唐朝建立前就病死了,可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何坚持不再册立新的皇后?

  这不仅仅是感情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李渊如果册立新的皇后,新皇后所生的子女也是嫡子,那么,新皇后背后的家族就会积极参与到皇位争夺中来。

  这样一来,不但加重上层的政治纷争,也会让铁杆支持者窦家离心,不利于政治稳定。

  李渊不册立皇后,就是为了保证上层的政治稳定,也是给支持者一颗定心丸,以往谈妥的政治利益的分配不变。

  所以,李渊之后的皇位继承人只能在李渊和嫡妻窦氏所生的儿子中选择,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早亡)、李元吉。

  至于李渊其余的儿子(李渊一共二十二个儿子,有十八个庶子),全都只能做混吃等死的纨绔,他们无力参与皇位争夺。

  不管李渊的几个嫡子是如何拼得你死我活,只要有任何一个还活着,就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

  这就是李世民的身份依仗,他干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丝毫不担心皇族内部出现反对势力,且全天下绝大多数贵族也都会默认他上位,即使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孽。

  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完蛋后,迅速地妥协,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他没得选了。

  二:李世民势力集团,能无损的接管政权

image.png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得到了李渊给予的合法性承认,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就是迅速有效接管政权。

  李世民筹划政变或许很仓促,但接管政权却一点都不仓促,他有足够的支持者。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延续了好多年,在这期间,李世民早已建立了一股不弱于李建成的势力集团。

  而李世民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集团,也还要感谢李渊,是李渊给了李世民开府,公开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的权力(李元吉也有类似权力)。

  不管李渊是基于什么想法,是对几个儿子的厚爱也好,是为了制衡太子势力的需要也好。反正,李世民麾下是文武齐备,也能占据半个朝堂。

  李世民苦心经营的这股势力,在“玄武门之变”后,马上就能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

  从地方到中央,从军队到朝堂,从中枢到各部,李世民有足够的人手去接管。

  朝堂稳定,军队稳定,李世民的政变就没有了太多后遗症。

  假如,没有足够接管政权的人手,我想,李世民大概也不会铤而走险,没准,他就会跑到洛阳去等待机会。

  三:唐朝内部没有能借机叛乱的反抗势力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唐朝已经建立了九年,而早在四、五年前,唐朝就已经荡平天下。

  唐朝建立之初遍地的反王基本全部被消灭,唐朝内部没有了能威胁到唐王朝的反抗势力。

  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孽,没有可仰仗的势力可以借助,即使不甘心,也没有了报复李世民的可能。

  他们除了躲在阴暗角落里扎小人,对李世民毫无办法。

  当时,唯一还存在的反王是割据陕北一带的梁师都(贞观二年才被消灭)。

  可梁师都是突厥人支持的势力,这个属性注定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支持者就算有仇恨之心,也不会去投靠梁师都来报复李世民。

  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的皇位之争,即使再血腥,也还是人民内部矛盾,而突厥和唐朝,属于敌我矛盾。

  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孽再怎么说,也是唐朝人,他们不会以投靠敌国的方式来掀起反抗李世民的斗争。

  比如“玄武门之变”进行时,率领东宫侍卫努力攻打玄武门,试图冲进皇宫援助李建成的东宫将领冯立。

  他是李建成的亲信,差点攻破玄武门,还杀死了李世民的亲信敬君弘。

  正常情况下,这样的顽固分子应该是非常害怕李世民报复的。

image.png

  但冯立在得知李建成被杀后,只不过是逃进荒山,没几天又出来向李世民投降。

  他从头至尾都没有想过去投奔突厥势力,回头来找李世民报复。

  和冯立一样想法的李建成旧部太多了,他们或者向李世民投降认输,或者干脆躲进深山老林,但极少有愿意去投靠外敌的。

  如此,李世民在政变后,只需要考虑怎么安抚李建成、李元吉旧部,而不用担心有人借机叛乱,引发威胁到唐朝稳定的战争。

  如对李建成支持力度比较大的河北、山东地区,李世民只招抚了一个魏征,并把他派到河北、山东去做招抚大使,就搞定了这些地方。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那么多旧部,最后也只有一个罗艺在贞观元年造反,其余的基本没搞出什么事。

  这是唐朝内部稳定的政局给李世民带来的便利,也是他敢于发动政变,而不用担心天下出大乱的底气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