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多次与司马懿发生冲突,那张郃之死是他有意造成的吗?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郃阵亡是司马懿的指挥失误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诸葛亮时代,张郃作为曹魏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成为诸葛亮最强劲的对手。在诸葛亮发动的前四次北伐中,他多次击退了蜀军的进攻。但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末期,他在追击撤退的蜀军时却中箭身亡。在这场战役中,张郃与魏军主帅司马懿多次发生冲突。那么,张郃的死是司马懿有意造成的吗?

image.png

  一、张郃与司马懿的矛盾冲突。

  张郃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将之一,在官渡之战中他投奔曹操后,就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张郃也不负众望,在战争中屡建奇功。除了在巴西之战中败给张飞外,张郃几乎没有遭到过败绩。尤其是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他在街亭击败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兵,使得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黯然收场。

  张郃和司马懿虽然都是曹魏的老臣,但是两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张郃一直管控着曹魏最精锐的中央机动军团,为曹魏东挡西杀。而司马懿在曹丕、曹睿时代,大部分时间都留守中央,为曹魏政权治国理政。两人一文一武,各司其职,张郃并没有见识过司马懿的武功。

  在曹真镇守关陇时期,张郃作为曹真最得力的大将,成为防御蜀军北伐的主力。在曹真的指挥下,张郃一般采取的战术手段是迎头对战的方式。张郃的英勇善战让诸葛亮十分头疼,一方面忌惮他的战斗力,一方面想要寻机消灭他以除后患。

  在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时,正值曹真身患重病,曹睿派司马懿接替了他的职位。这样,司马懿就成为了张郃的顶头上司。但是,原本应该精诚合作的两人却矛盾冲突不断。在防御诸葛亮的北伐中,双方在战术上多次产生了分歧。

image.png

  第一次是如何布阵的问题。张郃认为应该分兵防御,司马懿则认为应该集中兵力。第二次是在上邽对峙期间。司马懿跟踪诸葛亮的蜀军,却不和蜀军交战。张郃建议紧逼蜀军,迫使蜀军撤军,司马懿再一次没有采纳。双方第三次的冲突则造成了司马懿最大的一次败仗卤城之战。

  这一次,司马懿在部下所有将领的请战下,迫不得已出战。他派张郃攻击诸葛亮的王平营寨,自己亲自率军攻打诸葛亮的大营。结果司马懿被打得大败,张郃也因为久攻不克被迫撤军。此后,诸葛亮因为粮运不济,被迫撤军。

  在对待诸葛亮的撤军问题上,张郃与司马懿发生了最后一次矛盾。司马懿命令张郃去追击诸葛亮,而张郃认为归师勿追,不主张对蜀军追击。但是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张郃只得率军追击蜀军,在木门道遭遇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

  二、司马懿是否有暗害张郃的动机。

  我们看张郃的阵亡,司马懿的责任最大。如果不是他否定了张郃的正确意见,逼迫张郃去追击诸葛亮,张郃也不会遭遇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那么,如果仅仅从这一点就说,张郃的死是司马懿的刻意所为,是否太武断了吗?

  其实,如果从争夺关陇军团的领导权这一点来看,司马懿确实有害死张郃的动机。司马懿此人曾经遭到曹操的疑忌,曹操在去世前专门叮嘱曹丕,要防备司马懿的野心。因此,司马懿长期未能掌握军权。这一次,司马懿代替曹真接管关陇军团,是他掌握军权的天赐良机。

  但是,司马懿接管关陇军团并非一帆风顺。在曹魏朝中,就有反对他掌握关陇军团的呼声。在任命他之前,就有人对曹睿说,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粮草供应困难,只要割掉战区的小麦,诸葛亮得不到粮草的补充就会撤军。这样,就没有必要派司马懿去接管关陇军团。

  曹睿没有听从劝告,还是任命了司马懿。在司马懿上任后,要面对的是部下的信任危机。关陇军团的将领以张郃为首,对司马懿的指挥感到不满。每当战役的关键时刻,张郃都会对司马懿的指挥进行指责。在卤城之战前,更是发生了全体将领对司马懿的指挥发生质疑的事件,逼迫司马懿改变指挥,导致了卤城之战的惨败。

  如果司马懿未能接替曹真,那么能够接替曹真的将领就只有张郃。朝中阻止司马懿接管关陇军团的人们,实际上是为张郃成为关陇军团主将发声。因此,从司马懿巩固关陇军团指挥权的立场出发,他不能让张郃顺服,那么就只能除掉张郃。因此,司马懿确实有暗害张郃的动机。

image.png

  三、司马懿是否暗害了张郃。

  不过,司马懿虽然有暗害张郃的动机,但在现实中却没有暗害张郃的理由。我们看司马懿和张郃的冲突,虽然每一次双方的冲突都很激烈,但是最终张郃都是服从的一方。他在司马懿下令之后,即便是心中不满,依然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司马懿的将令。因此,司马懿无法在现实中抓住张郃的把柄,来对他进行惩罚。

  于是,司马懿就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在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故意派张郃去执行最危险的行动。在卤城之战是时候,司马懿派张郃单枪匹马去攻打诸葛亮军营侧后的王平营寨。在诸葛亮撤军时,有王双的前车之鉴,司马懿依然执意派张郃前去追击。

  其实,司马懿在防御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过程中,是在检验自己未来的防御诸葛亮进攻的战略战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北伐,制定的战略是持久相持的战略,这个战略的中心就是不与诸葛亮在战场上决战,依靠防御消耗蜀军力量。待蜀军力竭撤军时,魏军进行追击,给蜀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在防御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过程中,司马懿才和张郃冲突不断。习惯了曹真的战法,关陇军团的将领都对司马懿的指挥很不适应。因此司马懿才会一边和内部将领进行斗争,一边实践自己的战法。在这些将领中,反抗最激烈的张郃就成为司马懿的试验品。

  在蜀军撤退时,司马懿不顾张郃的反对,派他去追击诸葛亮,就是实验他战略中的最重要的一环。这一战的经验教训,也被司马懿应用在防御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在蜀军撤军时,追击蜀军的司马懿面对突然整军反攻的蜀军,马上就撤退了。这就是从张郃战死的事件中得到的经验。

  因此,司马懿对张郃的使用就是把他使用在最危险的地方,采取借刀杀人的手段来除掉他。即便是张郃在追击诸葛亮的战斗中没有阵亡,在随后的战争中,司马懿还是会故伎重施的。如果张郃不改弦易辙,向司马懿效忠,他最终也难逃阵亡的下场。

  结语:

  在诸葛亮时代,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仅存的一人。他骁勇善战,深受诸葛亮的忌惮。在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时,他与接管关陇军团的司马懿发生了冲突,最后在追击诸葛亮撤退的蜀军时不幸中伏身亡。

  如果司马懿不接管关陇军团的话,张郃就是接管关陇军团的不二之选。再加上他对曹氏忠心不二,自然成为司马懿巩固关陇军团指挥权的对手。于是司马懿借着检验实践自己战略战术的机会,把张郃派到最危险的地区,借诸葛亮的手除掉了他。从此,关陇军团彻底落入司马氏之手。在司马氏的苦心经营下,这支劲旅成为他们的军事班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