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了一篇命题作文,大臣交作业后他就怒了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洪武七年(1374年)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朱元璋厌倦了南京宫廷局促的天地,也厌倦了山呼万岁、俯首帖耳的群臣。他闲坐在东黄阁上,想起城郊龙湾的狮子山,他曾在那里指挥军队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顿时,一股豪情从心底升腾,他想:何不在此兴建观光高楼?既可缅怀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争经历,又能俯瞰长江、与民同乐。
他被自己的想法所感动,连高楼的名字都取好了—阅江楼。但他毕竟出身寒微,了解民生疾苦,本能地反对铺张浪费,所以很快镇定下来,仔细盘算兴建高楼所需的人力、物力—如果用囚徒充当劳工,就不会扰民,虽然费些钱财,但国库充实,完全能够承担。于是,他准备实施自己的计划。
可惜天公不作美,发生了日食—这在古人看来是上天的警示,说明帝王做了错事。朱元璋开始反省:自己最近没做过什么错事,怎会如此?难道是兴建阅江楼的计划还没付诸行动就被上天洞察了?朱元璋吓出一身冷汗,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圣君之作,必询贤而后兴”,朱元璋虽没啥文化,却深知这个道理,也没陶醉于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他想:打下江山以来,只要自己张口,群臣必随声附和,一点异议也不敢提出,如果自己做了错事只能等上天警示,该多危险!于是,深陷孤独与恐惧中的朱元璋忽然有了主意—把兴建阅江楼的计划告知群臣,让他们凭想象写出《阅江楼记》,而自己通过阅读他们的文章便可试探他们的态度、看清他们是否具备忠谏之心。
朱元璋一声令下,群臣纷纷驰骋文思,描绘想象中阅江楼的雄伟瑰丽,歌颂天下太平、皇帝英明等。朱元璋耐着性子读完,发现群臣一味阿谀奉承,竟无一人直言劝阻。其中稍微高明一点的是号称“一代经师”的宋濂,他在歌功颂德的同时写了几句无关痛痒的套话,希望皇帝登览阅江楼时想着江山与百姓,仅此而已。
对于这样的结果,朱元璋很不满意,于是亲自以臣子的口吻写了一篇《阅江楼记》,旗帜鲜明地劝阻兴建阅江楼,并列出若干翔实、确凿的理由。朱元璋的这篇文章,《明实录》中虽无记载,但嘉靖年间何乔远的《名山藏》、明末清初谈迁的《国榷》中都有收录。
在朱元璋列出的理由中,“狮子山扼险据势”之说不能成立。三国时期,孙权盘踞江南,曹操、刘备均难夺取,诸葛亮总结的原因是长江天堑易守难攻、吴王有道深得民心,与狮子山毫无关系。但朱元璋能意识到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并不顾个人形象“直言劝阻”,这在封建时代已是难能可贵。
后来朱元璋又写了一篇《辟阿奉文》,感叹朝中无人,再次严厉批评群臣尸位素餐的作风,甚至明确讽刺他们连妾妇都不如。在这番“钓鱼执法”的过程中,朱元璋猜忌多疑的性格也暴露无遗。
如今扬子江畔的阅江楼上有副对联: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帝王心术终被岁月磨蚀成沙,唯有江水亘古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