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不修筑万里长城?揭开其背后真相

    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性工程,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都在修筑长城,可是唐太宗李世民自登基从未修筑,游牧民族入侵的事件却鲜有发生,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为什么网为您揭开其背后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不修筑万里长城?揭开其背后真相
    隋末,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乘乱而动,迅速发展,各据一方。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扰边,西边吐谷浑虎视眈眈,北有突厥侵袭.其中突厥更是连年入寇,“率其群丑,屡隳亭鄣,残毁我云、代,摇荡我太原,肆掠于泾阳,饮马于渭汭。”突厥数次兵逼长安,京师几度戒严,李唐王室甚至打算迁都以避之。李世民继位之初,也面临着这样严峻的形势。贞观二年九月,唐朝的国力还不是很强大的时候,有人建议李世民修古代长城以据守。但是唐太宗并没有采纳,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先后与不同的民族制定了灵活多变的民族政策。除了战争,用唐军强悍的战斗力震慑外,李世民更多的时候选择的是怀柔政策,主要有六:
 
其一:结盟
    结盟一般是在双方实力大体相当,又有共同利益且利益诉求大于双方交恶所带来的影响之时。与少数民族结盟,名义上李世民只做过一次,那就是“便桥之盟”。
    高祖武德九年八月,即唐太宗登极之初,东突厥颉利可汗趁唐朝帝位更代之机,率十余万大军进犯关中。兵锋直至武功、高陵等地,京师长安为之戒严。八月八日,颉利领军进至便桥之北,遣其酋帅执失思力入京威胁并观察形势。唐太宗当即囚禁了突厥酋帅,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来到渭水便桥之南,与颉利对话,责备其违约南侵之咎,又布置京师守卫部队结阵于后,以壮声威。颉利见太宗义正辞严,毫无惧色,唐军旌甲蔽野,阵容甚盛,大惊失色,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只得请和。双方在便桥之上斩白马签定了盟约,突厥退兵而返。
 
其二:和亲
    自古以来,中央政府采取和亲之策,多为中央积弱,四方不稳之时,希望通过和亲来讨好其他强大政权,或是通过联姻形成同盟。而唐太宗则把和亲作为一个战略性手段,同时也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恩赐和安抚。他说:“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由此可见,李世民想要通过联姻来加强唐与周边民族的密切度,形成一个以李唐宗室血缘为纽带的大李氏家族,来拱卫中原王朝。最不济也应使身具李氏血缘的少数民族后代首领,看在血缘关系上,不与中原轻启战端。因此在贞观年间,先后有十多个唐朝公主嫁往回纥、突厥、契丹、吐蕃、吐谷浑等各族地区和周边国家。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阿史那社尔率部内附,太宗妻以皇妹南阳公主10。贞观十三年吐谷浑王诺曷钵来朝,以宗女弘化公主嫁之。贞观十四年,吐蕃松赞干布遣其相禄东赞来请婚,太宗许以宗女文成公主妻之。贞观十五年,又封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以琅邪公主外孙段氏妻之。除了这些首领,还通过和亲的方式笼络安抚在唐王朝任职的少数民族将领。如以九江公主嫁突厥执失思力,以宗女定襄公主许嫁阿史那忠,以宗女临洮公主许嫁铁勒酋长契苾何力等等。李世民通过民族和亲政策,使各民族成为唐朝家族一员,从而巩固和加强了唐朝对全国各民族的统一领导。
 
其三册封
    册封有两种:一是唐皇室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二是在少数民族内附后,置州县之时册封地方领导者。被册封的对象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传统势力和一定影响的少数民族首领。完全内附之后,被册封对象就与册封者形成了君臣主仆关系。地方虽有自治之权,但是必须受制于中央。如果册封的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则建立了一种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形成朝贡体系。
    贞观四年,太宗应各族酋长的请求,“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方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蕃渠帅有死亡者,必下诏册,立其后嗣焉。”于是,册封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就成为一种定例并且成为他们获取名分的方式。获封者即为正统,不获封者不能继承,难服国人。
 
其四恩抚
    太宗曾自夸“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又说“夷狄亦人耳”,应“抚以恩信”。而他也确实是少用武力,优待少数民族的首领及其子弟,同时给予大量赏赐。贞观三年,党项羌酋长步赖到长安,“宴赐甚厚”。15十四年,太宗以弘化公主嫁吐谷浑可汗,“资送甚厚”。16二十一年,太宗以铁勒族十多部的酋长为都督、刺史,“太宗亲赍以绯黄瑞锦”17。同年,漠北骨利干族遣使贡马,太宗“厚礼其使”18。而且大量使用少数民族人士任职,为将者众多。
    他不仅对各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广为笼络,对下层群众也做了些安抚工作。赈济穷乏,赎还被掠部人。还在赋役上照顾少数民族,“夷僚之户皆从半输”19,“四夷降户,附以宽乡,给复十年”20。通过施恩布德的方式,李世民就这样赢得了少数民族上下各层人民的拥戴,各族尊称“天可汗”。
 
其五:设羁縻府州
    羁糜府州制度是唐朝在周边内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最初起于贞观四年。此时东突厥被唐朝灭亡,十余万人降伏。在如何安置十余万东突厥降众的问题上,李世民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因此分别在突利、颉利故地设置羁糜府州,以统其众。21而后“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也沿用此设置,“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22。其特点有三:一、以少数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但要受唐册封,奉唐正朔,效忠唐廷;二、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但要定期向中央作象征性的朝贡,并为唐廷出征,打仗;三,不改变州内民族的社会结构、土俗习惯。23由此可见,这些府州县类似于民族自治区域,有利于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
 
其六互市
    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注定其经济水平难以媲美生活在农耕文明下的民族。因此,每当少数民族生存环境恶化,生活水平下降的时候,就是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时候。重要的是战争可以征服一个民族,但是不能同化它。事实证明,只有文化才能同化一个民族。而在古代社会,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经济交往的频繁与否。
    李世民深知武力难以保障中央政府不再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只有通过中原地区繁荣的经济带动周边民族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使少数民族安定下来。因此他开碛道,设互市。碛道,即古之丝绸之路。碛道的开辟,为各族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交通的方便。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应铁勒诸部的请求,又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参天可汗道”,“量置邮驿总六十八所,各有群马酒肉以供过使。”24丝绸之路的畅通,“参天可汗道”的新辟,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并且空前地便利了西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华各民族间的经济通过碛道和互市到得了互相补充,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中原文化也因此渗透入少数民族群众的内心,慢慢同化。
    万里长城被我们当作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象征,修建它是源于汉民族对侵略者的防御和阻隔。李世民不修长城,心中的长城却无比坚固。事实证明,唐朝没有长城,却是边疆最为安全的一个国家,唐朝没有看不起少数民族,却是少数民族都来臣服的伟大朝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