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雪域高原“精灵” 青海迎来藏羚大规模回迁

  近日,据青海五道梁保护站附近的监控画面显示,7月25日大约40头藏羚带领幼仔陆续通过青藏公路3002公里处、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证明藏羚开始进入大规模回迁季,预计9月初结束。

  

  为了保障藏羚的安全回迁,青海当地组织了大批野保员及专业管护员参与藏羚迁徙的“巡逻”。如有藏羚群试图穿越公路,将及时开展交通管制,保证藏羚群安全通过。为什么藏羚回迁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藏羚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

  一、藏羚,雪域高原的“精灵”

  藏羚体形和山羊相似,但比山羊大而健壮。体长为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45~60千克。通体的被毛都非常丰厚细密,呈淡黄褐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雄兽的面部和四肢的前缘为黑色或黑褐色。头形宽长,吻鼻部宽阔、鼻腔二侧鼓胀,呈半圆球状,有利于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孔几乎垂直向下,避免了高原疾风直接吹入鼻腔。

  

  藏羚雌兽没有角,雄兽有角,角形特殊,有20多个明显的横棱,细长似鞭,乌黑发亮,两只角长得十分匀称,由侧面远远望去,却好像只有一只角,所以被称为“独角羊”。图源:图虫创意

  藏羚,青藏高原的特有种。藏羚,别名藏羚羊、长角羊、羚羊,主要生活在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以及青海三江源和可可西里保护区内。它们通常栖息在海拔3250~5500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适应海拔4000米左右的平坦地形,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开发造成的环境质量退化和栖息地退缩,明显地威胁着该物种的繁衍生息,高原交通设施的建设也不可避免地影响沿线野生动物的活动。因此,对藏羚迁移的保护刻不容缓。

  1、季节性迁徙,藏羚重要的生态特征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常年积雪、植被稀少,昼夜温差大。藏羚为了适应独特的高原寒冷缺氧环境,除了天生长有抵御严寒的皮毛,其头形宽长、吻鼻部宽阔、鼻腔二侧鼓胀(呈半圆球状),十分有利于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孔几乎垂直向下,避免了高原疾风直接吹入鼻腔。

  

  奔跑中的藏羚,图源:图虫创意

  藏羚的集群类型有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形式。雌性藏羚具有长距离生殖迁移的习性,季节性往返于冬季栖息地与夏季产羔地之间。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保护区内的卓乃湖和太阳湖是已知藏羚最重要的产羔地之一。每年5月底,这里聚集了来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和新疆阿尔金山不同地理种群的雌性藏羚,到7月底,雌羊开始陆续携幼仔返回原栖息地,往返迁徙行程可达数百公里。

  2、藏羚,人类欲望下的濒危物种

  生活在高寒荒漠地带的藏羚身上长着被誉为“羊绒之王”的藏羚绒,可以抵御-50℃的严寒,被称为“软黄金”。用藏羚绒加工而成的披肩叫做“沙图什”,一条沙图什售价高达5000~30000美元,而编织这样一条披肩,得猎杀三到四只藏羚。受巨额利润的诱惑,藏羚遭到盗猎者的大肆猎杀,数量骤减。

  

  被残忍猎杀的藏羚。图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历史纪录中,藏羚的数量曾达到百万只之多,曾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盗猎是导致其种群濒危最主要的原因。根据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调查到藏羚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头;1991年羌塘自然保护区东部藏羚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头。藏羚已被列为世界濒危保护物种。

  二、保护藏羚 人人有责

  1、国家立法保护

  1980年12月25日,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旨在为促使世界各国之间加强合作,控制国际贸易活动,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该公约于1981年4月8日正式生效。鉴于藏羚为濒危物种,中国政府严格禁止一切贸易性出口藏羚及其产品的活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中国国务院随即批准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藏羚确定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非法猎捕。

  2、成立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藏羚和其它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我国青藏地区先后成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成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中,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和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这里拥有丰富的矿产和野生动物资源,生活着20多种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如野牦牛、藏羚、雪豹、盘羊、猞(shē)猁(lì)等。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人类生命的禁区。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2017年7月7日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在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终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源:图虫创意

  3、雪域高原的守望者

  为了保护雪域高原的精灵,打击日益猖獗的盗猎现象,人民群众曾自筹资金组织了一支武装打击藏羚羊盗猎的队伍“野牦牛队”,意在像野牦牛一样坚韧、勇猛、能吃苦。1998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从此,可可西里有了忠实的守护卫士。在广阔的雪域荒原上,“高原精灵”藏羚正是在这批守卫者的悉心呵护下,继续述说着“生命禁区”的神奇、壮丽。

  在可可西里,管理局不仅是纯粹的反盗猎者更是环保的宣传者。他们救助受伤的藏羚,喂养饥饿的动物,他们制止非法的挖土采金,他们向青藏公路过往的行人车辆宣传高原环保,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也加入到守卫者队伍中来。每到藏羚的迁徙期,青藏公路边总能看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拦下高速行进的汽车,为藏羚让道。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2006年至今可可西里持续未闻枪声,盗猎盗采逐步禁绝,藏羚回迁数量偶尔略有波动,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从2009年以来,可可西里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藏羚种群数量已接近或达到7万多只,较盗猎活动最为猖獗的上世纪90年代末总量不足两万只增加了5万多只,藏羚等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不断改善。

  在可可西里,除了索南达杰还有无数个不知名的守望者,幸运的还存于世,不幸的或死于盗猎者的枪下或被埋于极端的自然环境下。他们用脚步丈量可可西里的长度,用躯体震慑盗猎者指向藏羚的长枪,用青春、热血、忠诚和信念,誓死守护和捍卫可可西里,护卫着藏羚,保卫着人类最后一片净土!

  感恩当年为了守护藏羚而与盗猎者浴血奋战的英雄们,谢谢你们还原了这片土地原本的美丽与纯洁。但愿人们能守住良知的底线,不再为一己私欲伤害野生动物。

  审核专家:连新明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