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最后的避难所 救护中心喜迎6只“小精灵”

  据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消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氏原羚救护中心,7月10日至12日喜迎6只普氏原羚幼崽。一位在青海湖畔保护普氏原羚19年的工作人员透露,今年是第一次在普氏原羚繁育期碰见三只幼崽同一天出生的情况。

  普氏原羚幼崽的降生为什么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如此欣喜,这是一种什么动物?让我们先从它的名字说起。

  一、命名

  普氏原羚的“普氏”是指沙俄的一位军官——尼科莱·米哈伊洛维奇·普热瓦尔斯基(Nikolai Mikhaylovich Przhevalsky)。150多年前,他率领着俄国人和一支骆驼队行走在人迹罕见的青藏高原。漫漫长路,身上无法携带很多食物,普热瓦尔斯基决定就地取材,沿途猎杀动物作为补给,并把猎杀过的未知动物,进行皮张和骨骼的保留,以便回国后作为标本。

  在考察结束后,普热瓦尔斯基在俄国皇家地理学会西伯利亚分会的学术报告会上,报告了他的所见所闻。那场报告不仅轰动了整个国际地理界,同时也给普热瓦尔斯基带来了盛名,使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官一跃而成为国际知名的探险家。

  就在探险过程中,他的队伍猎取到了一种稀世羚羊。1875年,他把羚羊标本竖立在了俄国,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知的“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别名滩原羚、黄羊。普氏原羚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栖息于山间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带,以数头或数十头为群,冬季往往结成大群。以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为食。

  

  普氏原羚的成年雄性长有标志性的向内弯曲对角,雌性无角 图源:图虫创意

  普氏原羚体长大约为110厘米左右,肩高约50厘米,雄羚长有一对具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角长约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这点与朝内后方弯曲的黄羊角不同。嘴唇黑色,颌下白色。成年体重雄性个体重约27公斤,雌性个体重约23公斤。尾巴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黄并略带赭石色,秋末换毛,冬季毛色较浅,略呈棕黄色或乳白色,四肢内侧和腹部着白色毛被,白色臀斑中间为醒目的棕黑色尾巴。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绿色和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

  二、濒危

  1、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

  1948年成立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是全球最大的自然保护团体。它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出的物种濒危级别共有9个,依次是:灭绝(EX)、野外灭绝(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不足(DD)、未统计(NE)。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三个级别的物种最受关注,因为已经灭绝的物种救不回来,而这些陷入生存困境的“三危”物种,如果及时加以保护、施以援手,就还有挽救的希望。

  普氏原羚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200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把它的濒危程度修订为濒危(EN)级。普氏原羚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

  2、什么原因导致普氏原羚数量的骤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草地开垦、乱捕滥猎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其中盗猎和网围栏被认为是普氏原羚的两大“杀手”。

  2002年前后,随着民间枪支上缴,盗猎得到有效遏制,然而普氏原羚数量并没有显著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青海湖地区草场承包到户后,牧民开始大面积使用网围栏,网围栏的刺丝、网格大小和高度限制了普氏原羚的活动,试图跳跃网围栏的普氏原羚常常被刺伤挂在网围栏上,有的甚至死亡。于是,草原网围栏成为了人们更为关注的焦点。

  在这里,普氏原羚和家畜共同生活在一片草场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普氏原羚赖以生存的草场被人为分割,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同时,不断扩展延伸的公路,以及各类旅游景点的开发等,导致普氏原羚种群被分割,近亲交配频率增加,种群繁殖率、幼子存活率及对环境的抵抗力和生存力减弱,故而一旦遇到灾害,极易造成局部小种群的灭绝。

  三、保护

  1、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这种濒危生物呢?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叶润蓉副研究员曾表示,普氏原羚携带了大型优秀哺乳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的特殊基因库,如果灭绝,将对地球自然生态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带领的团队在研究普氏原羚的过程中发现,只要拆掉或改造一些网围栏,就能显著改善普氏原羚的生存状况。

  大面积拆除网围栏,可能成本太高、不太现实。那么去掉刺丝?降低网围栏高度呢?普氏原羚能够选择低矮的网围栏通过,如果大面积改造网围栏成本还是太高,在局部建立网围栏矮一点的通道是否可行?

  为了保护普氏原羚,青海省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经过研究调查,在普氏原羚部分栖息的地方建立了保护站。为了尝试解决网围栏阻挡普氏原羚的问题,开展了普氏原羚绿色通道建设。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成立了普氏原羚救护中心,开展普氏原羚救助和人工繁殖工作,为这一濒危物种的延续和保护探寻出路。

  近年来,青海通过修建饮水池、预留迁移通道、拆除网围栏刺丝、投喂越冬草料等方式保护普氏原羚生存环境。针对部分游客在普氏原羚分布区放飞无人机,干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情况,设置禁飞标示,提示无人机禁飞,以减少对普氏原羚活动区域的干扰。牧民群众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号召下,对普氏原羚的保护意识也逐步提高,纷纷将网围栏的高度降低,以便普氏原羚通过,并让它们进入自家草场采食。

  

  根据2017年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工作数据显示,极度濒危物种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数量与大熊猫数量持平,达到2010只。图源:图虫创意

  2、探索普氏原羚保护的新模式

  人们对普氏原羚的保护措施,极大改善了普氏原羚栖息地生境,普氏原羚种群保持持续增长。为了让普氏原羚,这种濒危物种更好的发展延续,探索保护新模式势在必行。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借鉴麋鹿的迁地保护案例,针对普氏原羚,提出可以采用迁地保护,意图让普氏原羚遍布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大学”一直在推进“普氏原羚民间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他们希望通过依托社会力量,租下更大的草原供普氏原羚栖息,然后引导当地牧民慢慢拆除网围栏,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内营造一个相对自然的栖息环境。

  希望各方加大普氏原羚科研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探索更多多元化的保护方式,在实现就地保护前提下做好异地保护,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让青海湖畔更多的牧民群众成为普氏原羚的保护员和宣传员。

  审核专家连新明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