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服务机器人突然间关注度上升?

  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刷屏的好几天,感觉余温犹在,但是,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思考及启示。本文对于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做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服务机器人突然间关注度上升?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为什么服务机器人突然间关注度上升?
  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这次大会既是学界研讨前沿技术的良好机会,又是产业展示新产品的大舞台。盛宴过后,我们沉下来思考这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传递出的几点信号,带给我们的反思及启示。
 
服务机器人
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服务机器人。在大会开幕式的致辞中,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特别指出,从未来趋势看,服务机器人将成为热点,今年“双十一”,一款扫地机器人进入网上家电销售前10名,李源潮副主席还两次到访现场,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Arturo Baroncelli的主题报告中也指出,服务机器人市场将会爆发。同时,优蓝机器人发布了公司的新产品——商用级服务机器人U05,这在中国服务机器人发展历程上具有深刻意义。
 
思考一:为什么服务机器人突然间关注度上升?
  首先,底层需求驱动。服务机器人对人类而言,不是必须消费品,是可选消费品。其发展遵循智能手机和PC路径,从可选消费品向必须消费品过渡,其产品的需求关注点源自于社会大众共同的原始的需求,例如,老龄化趋势对应着康复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繁忙的生活节奏对应着家务机器人,情感冷漠化对应着情感机器人等等。
  其次,部分产业已经率先产业化,带动效应明显。扫地机器人和无人机在服务机器人中,已经率先实现了产业化,也涌现出了龙头公司。为什么会率先产业化?原因有三个方面:需求具备普遍性,扫地机器人解放人类双手,无人机释放了娱乐需求;
  关键技术迈过了用户可承受拐点,扫地机器人的自动回充、自动巡航、清洁功能都技术在满足了基本扫地需求后,智能化程度一旦迈过可承受拐点,用户可以支付超额溢价;产业链整合相对容易,扫地机器人用到的核心零部件,目前都是市场上可以找到的,集成起来比较容易。
  最后,服务机器人市场空间大于工业机器人得到普遍共识。广义的服务机器人包括家庭服务类机器人、智能交互式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等,按照用户群体可以分为个人消费级和商用级。服务机器人功能专业化和精细化,会不断延展其外延边界,展现比工业机器人更大的需求弹性。基于其消费属性,产业与学界的观点都认为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大于工业机器人。
  
思考二:未来服务机器人爆发的路径
  从实体形态来分,服务机器人可以分为虚拟服务机器人和实体服务机器人,虚拟服务机器人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商业化,例如银行、电信系统的自动客服应答系统等,例如苹果的Siri、微软的小冰等都是虚拟服务机器人。实体服务机器人就是通常意义下的具备实物的机器人,包括送餐、客服导购、陪护、教育机器人等。
  实物服务机器人主要是基于功能性需求场景开发。从产业链来看,主要包括上游元器件厂商,包括芯片、传感器、舵机、齿轮等,中游制造环节包括总装厂、操作系统提供商、云系统提供商等,下游是流通和消费环节。
  在目前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的生态体系内,除了本体集成商和上游的核心部件商,大量的企业集中于中游的软硬件环节,也涌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公司,例如立志于做机器人芯片的地平线机器人公司,做机器人OS系统的图灵机器人等。
  不论是芯片、OS系统或者人机交互,都是未来的平台型角色。未来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一定比手机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来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会涌现出两类公司:平台级公司。例如芯片、操作系统,更广泛的还包括传感器等;应用型公司。基于特定需求场景的机器人开发。
  
思考三:未来服务机器人爆发的障碍?
  未来服务机器人爆发的障碍主要来自三方面:找不到真正的需求场景;核心技术的障碍;产业链整合过程中,技术标准的障碍。
  找不到刚需场景:需求是促进服务机器人进步的最原始的动力。目前为止,在国内的服务机器人市场上,除了扫地机器人之外,似乎看不到真正具有刚需的产品。是需求本身不存在?还是产品与需求未匹配?我们认为更大的可能是后者
  从目前来看,服务机器人产业呈现四大趋势:从简单的单体作业设备到以机电一体化和多传感器智能化等方向发展;由单一作业向机器人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虚拟交互等方向发展;由研制单一系统,向消费者可修改可定制的软硬件平台发展;
  由简单的承担家务劳动,向助老助残、情感陪护、可穿戴设备等发展。总体概括,服务机器人是对人类功能和情感的延伸和辅助,未来的技术障碍重点在于解决其交互能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