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进民退 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国进民退的事件?

今年,国企占工业资产的比重实现了20年来首次增长,有媒体称这个数据证实了“国进民退”的现象。那么什么是国进民退,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国进民退的事件?下面十万个为什么网小编为你解答。

什么是国进民退 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国进民退的事件?

什么是国进民退?

国进民退,是从200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长周期中一个被频频提及的现象。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政府刺激经济计划的出台,它在瞬间被放大了。

一般来讲,“国进民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国进民退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

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

而国退民进正好相反,是指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由民营企业进入。

有学者指出,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都带有很强的“逆市场化”取向,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产生偏离。

什么是国进民退 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国进民退的事件?

2009年的国进民退大讨论

2009年,社会上兴起了关于国进民退的大讨论,《中国企业家》一项针对企业中高层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人认为当时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

那一年,中粮收购了蒙牛20%的股权,成为迄今中国食品行业最大宗交易;鹰联航空被四川航空注资,变身为国企;温州人在山西投资的大约600座私营煤矿,全部被纳入国有大型煤矿重组兼并的行列……

什么是国进民退 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国进民退的事件?

全球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金融体制环境被大多数企业家认为是造成此次国进民退的四个外部因素。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不能幸免于外。但国企由于出身优势,可以比民营企业更便利地获得国家资金救助。4万亿投资大计,则大部分投向了政府和国有企业大项目,投向了基础设施。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除了可被视为普适性的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产业扶植政策外,支持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政策导向相当明显,有些规划里面列出了具体的国有企业的名字,甚至政府要支持的具体并购重组计划。

什么是国进民退 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国进民退的事件?

至于金融体制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优待国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种优待更加明显。2008年上半年,为了应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加以限制,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 中小企业受到金融收缩的影响最显著。

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国进民退的事件?

近代史学者章立凡曾撰文历数了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的三场“国进民退”,从这些事件中,我们或许可以吸取一些经验教训。

第一场“国进民退”:引爆辛亥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自由贸易,使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面临解体。一向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政府,不得不转而接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由此发生,但其主体思想仍是国家资本主义的。

这一时期的企业都是官办企业,随着官企管理不善、贪污浪费、资金短绌等现象日益严重,李鸿章在1872年提出“官为维持”、“商为承办”,即所谓“官督商办”政策,开启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一道门缝,一度出现了“民进国退”的现象。

什么是国进民退 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国进民退的事件?

然而这一现象却没有持续多久,随着盛宣怀进入“皇族内阁”而改变。1911年,盛宣怀出任邮传部大臣,统管铁路、电报、航运、邮政,俨然成为朝廷重臣。地位变化后,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力范围,他一改过去的主张,出台了一项“国进民退”政策,宣布“铁路干线国有”,这一举动触发了四川保路风潮,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

1911年5月,在盛宣怀力主下,清政府突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四川的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一般是随粮强制征收,相当于政府摊派集资。就股权而言,川人无分贫富贵贱,都与这条铁路利益攸关。

然而后来铁路出现亏损,川省铁路股份中有很大比例来自下层民众,既不能退回股金,换股条件又低于其他省份,难免激起民愤,一场路权风暴由此爆发。

川省形势全面失控,清廷急调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武昌兵力空虚,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首义成功。随着各省纷纷独立,清室被迫宣布退位,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二场”国进民退“:拖垮国民党政权

1927—1937年间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十年”,民间资本与国家资本并行发展,互有消长。

1930年代发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令计划经济思潮在国际上崛起,也影响到国民政府的主政者。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成立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的联合办事处,对金融实行国家垄断;同时通过资源委员会控制战争资源,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

什么是国进民退 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国进民退的事件?

1939年国民党五中全会正式确立国营工业的中心地位后,政府片面扶持国营工业,国家资本入侵到面粉、火柴、纺织、电力、交通等民间资本的传统领地,并迅速占据优势。

到抗战后期,国家资本和官僚资本已处于压倒性优势。战后民营工业资本仅恢复到战前的78.6%,官僚资本则突增至战前的2.8倍,“国进民退”已成定局。

第三场”国进民退“:延迟中国现代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承诺私人资本主义将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期。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当年12月,全国60多家金融企业率先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什么是国进民退 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国进民退的事件?

1954年宪法规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政府通过没收旧官僚资本、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等手段,逐步掌握经济命脉后,开始推行“对资改造”。

1956年底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全国99%的私营工业户变为公私合营,商业户中大多数实现了公私合营或合作化。

第三场“国进民退”比前两场更加彻底,市场经济被消灭,同时也消灭了从传统到现代形成的工商业文明。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