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狗狗这么爱玩?这是什么原因?

  大多爱养宠物的人来说,对于狗狗是没有抵抗力的,但是有时候狗狗太过于活力。让主人也招架不及啊!今天,为什么网为您揭秘,为什么狗狗这么爱玩?这是什么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狗狗这么爱玩?这是什么原因?

  动物行为学的创立者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尼古拉斯•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和卡尔•冯•弗里希(Karl von Frisch)分享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他们证明,就像动物的躯体外形和结构一样,动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模式化活动也是一种演化适应。这些“运动模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动物们能够应对基本的生存挑战:摄食获取能量、规避生命和健康危险,以及成功繁殖。

  然而,当我们看到小狗们乐此不疲地互相追逐打闹,或咬着心爱的橡胶玩具甩到空中的时候,我们很难看出这些行为有什么生物适应性方面的价值。在我们看来,这些行为往往只是游戏而已,愉快地浪费时光和精力。

  动物玩耍的目的会不会仅仅是为了开心?问题是,这个论断在经典的达尔文自然选择模型里没有位置,而我们认为自然选择是适应性变化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在公园里互相追逐的狗狗们大概并不会比更文静的同伴得到更多的食物;咀嚼橡胶球也不会让它们获得热量。事实上,玩耍还是在浪费能量。玩耍无法帮助幼年动物躲避诸如捕食者之类的危险,也无法让它们繁衍出更多后代。那玩耍在生物学方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既消耗能量,又不能帮助狗狗躲避天敌、繁衍后代,那狗狗为什么还要玩?

  关于这一问题的假说也是众说纷纭。例如,玩耍的行为会不会是幼年动物练习成年后所需技能的一种方式?玩耍的确似乎包含了一些成年体行为,比如说,动物们在玩耍时常常追逐和捕捉目标,就像在模拟捕猎一样。也许玩耍能帮助幼年动物学会如何更有效率地应对攻击性,或者更成功地与可能的性对象互动。虽然玩耍并不会带来直接的健康益处,也无法获取能量,但它在适应性方面的作用可能在于让动物幼体在成年后更适应环境,最终更有可能成功繁殖。

  玩耍是成长的副产品

  在我们最近的新书《狗狗是怎么一回事》(How Dogs Work)中,我们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本质上,“玩耍”完全不是一种适应性的行为,而仅仅是动物的成长发育方式的意外产物。举例来说,哺乳动物要从依赖于父母的婴儿变成独立自主的成年人,必须经历一个“青春期”的阶段,发生一系列深远的变化。成年体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形态:从嗷嗷待哺、需要看护的新生儿变成了能捕食、能求偶、能独立逃脱捕食者的成年体。

  在发育过程中,哺乳动物新生儿的行为和身体形态一样,必须被“重新塑造”。本质上说,新生儿需要经历形态和行为上的“变身”以成为成年体。哺乳动物新生儿的身体结构被部分分解,最终重构为成年体,与毛毛虫到蝴蝶的转变不无相似之处。处在过渡性的“变身”期的个体往往被称为幼体(juvenile)。随着发育的进行,动物的整个生理系统和生活习性必须被重新整合,才能使身体作为整体继续发挥机能。

  哺乳动物的幼崽要经过幼年期,才能“化茧成蝶”,成为独立的成年体。

  在变身过程中,动物幼体在发育出成年体运动模式的同时,仍会表现出一些婴儿时期的习性。直到完全成年,幼体都只具有部分的成年体运动模式,许多模式都还无法完成。举例来说,犬科动物的幼体(比如小狗或小狼)可能会监视、跟踪和追逐目标,但尚未发育出成为真正的成年捕食者所需的抓捕和致命一咬的运动模式。幼年动物会表现出成年体运动模式中一些必要的片段,但动作并不到位,也常常无法按照正确顺序完成。(这就是我们对“玩耍是成年前的练习”这一论断持有怀疑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种典型的会玩耍的动物,哺乳动物幼体其实正处在这种剧变之中。在发育过程中,哺乳动物幼体会将不断减少的婴儿行为和新表现出的成年体行为随机组合起来。这些组合行为常常是重复性的,有时也会有新的类型出现,但在标准的达尔文观点看来少有生物适应性。它们只是在动物发育过程中,行为系统相互影响、不断重塑的偶然产物。

  狗的幼体期比老鼠或猫更长;哺乳动物的幼体期通常比鸟类或爬行动物更长,发育过程也更多样化。因此,狗之所以看起来比别的动物更爱玩耍,并不是因为更经常玩耍的狗具有什么优势,也不是它们更喜欢玩耍,或者更想取悦人类,而仅仅是它们发育的速度和方式与其他动物不同罢了。

  狗的幼体期更长,爱“玩耍”的时期也就更长。

  发育对看起来是玩耍的行为还存在另一方面的影响。许多运动模式都需要一个“触发物”,即触发动物产生其特征行为的物体。许多情况下,动物对于这些刺激的反应是自发的固定本能,但有些时候,动物需要在发育过程中积累一点经验,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的一位同事曾看到过一匹大狼崽在结冰的湖面上“前肢冲刺”,这是食肉动物的典型运动模式——伸直前爪跃向猎物。但是,这匹狼崽注意的目标并不是老鼠或野鼠,它来回扑捉的只是冰面下的气泡。

  通常情况下,发现一只跑来跑去的小型啮齿类应该会触发动物的捕食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古老的、适应性的演化行为反应,能为动物带来食物。当我们看到狼崽扑向气泡,或者狗狗纵身咬住飞盘的时候,会理所应当地认为这些动物在愉快地玩耍,但它们表现出的其实仅仅是被不合适的触发物引起、还在发育中的运动模式。没有追绵羊而在追车的狗狗们,还有目不转睛地追着毛线球的小猫咪们也是如此。

  我们认为,许多所谓的玩耍,可能只是动物行为尚未发育完善的表现,这些行为有时是被不合适、或者错认的物体所触发的。也许动物们在做出这种错误反应时会感到愉悦,也许这些行为最终会让它们更适应环境。但在我们看来,类似玩耍的行为无需被解释为演化史上的适应性行为,也并无特殊的生物学目的。“玩耍”行为只是动物幼体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副产物而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