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婚前同居,婚前同居有哪些负面影响?

婚姻是女人一生的大事,在这件事情上一定要慎重。为什么网的小编听说许多人会选择婚前同居,婚前同居也叫作婚前试爱,先相处一段时间,看一下到底合不合适。但是婚前同居有哪些负面影响呢,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一、什么是婚前同居?

什么是婚前同居,婚前同居有哪些负面影响?

婚姻是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单元。婚姻双方有被社会道德和法律所约束的责任和义务。在过去(包括现在),一些人甚至可以牺牲情感联结和个人的幸福感,为两个人的共同利益而服务。同时,在过去,已婚异性恋父母被认为是最利于下一代成长的家庭模式(Cherlin, 2004)。

而如今,家庭模式正在变得多样。除了婚姻之外,同性夫妻也会养育孩子,有些夫妇选择丁克,还有些情侣选择住在一起但是不结婚,甚至有生育了孩子也不结婚的家庭。人们越来越不想要仅仅是妥协于现实的婚姻关系。

同居就是这样一种比较新鲜的家庭组成模式。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人们对婚姻看法的逐渐改变。同居的含义有三种:

第1种:同居者如果有与伴侣结婚的打算,那么虽然没有一纸婚约,但在其它方面,比如约束,承诺(commitment),投入(investment),性生活等,这种同居关系非常接近于夫妻关系(关于这一点,有的伴侣是“就像结婚了一样多”,但大部分伴侣是“就像结婚了一样少”😳)。

如今的年轻人开始同居的年龄和上一代人组建家庭的年纪相仿。随着生活成本的加大,工作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迟着结婚年龄。我们的成年初显期 (emerging adulthood)也被拉长。在资本的积累和心智的成熟都未为结婚做好准备的时候,同居就成为了一种可行的且又与婚姻类似的亲密关系维系方式。

第2种:有一些同居关系,在本质上是有别于婚姻的。它只是恋爱关系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可能通往夫妻关系的一步。

当被问到“选择婚前同居最看重的原因是什么”时,超过一半的男性和女性被访者都认为:要经历过同居才可以确定双方是否适合结婚 (Bumpass, Sweet, &Cherlin, 1991)。同居,其实就像是婚姻的一块试验田,如果双方在同居期间相处和谐,恋爱关系得到升华,结婚就像是水到渠成的;然而如果双方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爱和希望被渐渐地消磨,那样两人可以好好说再见。不过这样理想的想法实现起来其实是有一定困难,我们在后文中会详细讲到。

第3种:还有一种同居关系,相比于婚姻和恋爱,更类似于单身。这一些同居者,完全没有结婚计划,甚至彼此感情也不深厚,同居只是为了满足利益最大化(方便、经济、啪啪啪等)。这种同居关系更像没有情感基础的“室友”关系 (roommate) 学界认为它和单身没有本质的区别。

婚前同居具有“流动性”和“渐变性”(fluid and evolving) :不同形式的婚前同居在约束,严肃程度,投入等维度上都有区别,这些差别也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进而对恋爱关系的质量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婚前同居有哪些负面影响么?

什么是婚前同居,婚前同居有哪些负面影响?

同居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它给了一个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伴侣的机会。通过在一起生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三观习惯,爱好品性,切身感受双方是否适合长久地相处,进而对关系质量和发展进行检测与评估,也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试婚”的观念。

不过,可能与大家期待的不同,目前大多数有关婚前同居的研究还是着重强调了它的负面影响。

1. 同居破坏了关系的自然进展

我们有时一直走下去,并不是因为双方多么相爱和合适,而是同居让我们产生了依赖这一关系的惯性,因为我们不习惯于改变或离开这样熟悉的生活状态。人类天生喜欢熟悉,任何改变都会给我们造成压力(例如,研究显示结婚和离婚给人带来的压力感是差不多大的)。

有时看似良性发展的恋爱关系,其实隐藏了一些连恋人自己都没注意到的问题。而同居意味着经济上的共同支出、感情上的更多投入、更严格的限制约束、以及更加亲密和严肃的两性关系。这些限制性因素,使得“离开同居关系”会比“离开非同居的恋爱关系”更加困难。所以很多同居情侣虽然知道双方并不是完全适合婚姻,却不得不继续走下去,错过的,可能是了解其他可能的、更合适的恋爱对象的机会。

2. 同居的经历影响婚恋关系的质量

在 Cohan和Klenbaum(2002)的研究里,参加实验的夫妇首先要各自提出一个在关系里存在的、并困扰自己的问题,比如:陪伴的时间、分享的金钱等。然后双方展开15分钟的讨论。

紧接着他们会各自分享个人生活上的难题,比如戒烟和不爱运动等。伴侣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参与讨论和做出回应。

研究者根据视频记录的这四个讨论,分析了被试者的语言,行为,表情等,并给他们在各项指标上打分。研究者根据得分,分析关系中两个人的沟通状态、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状态。

他们发现,有过婚前同居经历的夫妻,在讨论关系中产生矛盾的时候,更经常采用控制、强迫和消极的回应方式,比如使用言语暴力来威胁、攻击和批评对方。他们在向伴侣寻求支持,或者为伴侣提供支持时,也更倾向于采取消极敌对的态度。比如,他们会对对方提供的建议表示不满,或者不太愿意为对方提供真心的支持。

而Kline (2004)等发现,相比没有同居过的伴侣,同居过的夫妇较经常地感到压抑和焦虑,和伴侣有更多消极的沟通。同时他们也对自己处理问题能力,以及关系好转的表现出了更多的不确信。

如果恋人在同居期间升为父母,这会对日后的婚姻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比如会造成双方间更大的矛盾,更深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以及更低的关系质量(他们会反复质疑彼此结婚究竟是不是因为有了孩子)。

3. 同居对同居者的心理健康会造成负面影响。

通过大数据分析,美国研究者发现,长期同居的恋人相比于结了婚的夫妇,更容易对自己的生活处境感到不满,自我评价更低,也会更容易感到生活的压力无从排解 (Stafford et. al., 2004)。而我们要说,同居不一定是感情质量低的真正原因

三、婚前同居关系质量降低的原因

什么是婚前同居,婚前同居有哪些负面影响?

不过,我们要提醒大家,“同居”和“关系质量较低”之间,不一定是真实的相关。它们可能是伪相关的联系,也就是说,同居有时候并不是导致关系质量降低的真正原因。

1. 你的敌人可能是时间

比如,Stafford 等(2004)认为不论是否同居过,时间才是影响关系的最根本的因素:在亲密关系里,给予彼此的关注和谦让会总会随着时间逐渐减少。

2. 选择同居的人群本身的属性决定

此外,学者还指出,那些受教育水平比较低、或经济状况较差、或对婚姻的看法比较开放的人,比较容易选择同居。而这些个人因素恰好也会影响婚姻关系的稳定性。

3. 两种不同的走进婚姻的动机

Surra & Hughes (1997)提出,一段关系走向婚姻有两种方式:a. 受关系发展的推动(relationship-driven),b. 受偶然事件的推动(event-driven)。受关系发展推动的恋爱关系,会在同居中变得更加成熟和稳定。而偶然事件的推动,是指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的发生让同居者不得不被动地选择结婚,比如出生在同居关系中的孩子,经济上的共同投资,或是来自社会关系的压力等。同居对这种类型的婚姻不一定有正面的作用。

4. 心理状态的不同与感情观念的改变

同居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同居关系是不受社会准则的约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只依赖于道德的维系。同居者会觉得同居是一种暂时的,短期的生活状态,有较多的未知因素。和夫妻相比,同居者在过去一年里“感觉关系出现问题”的次数比夫妻要高出两倍多(Bumpass, Sweet, & Cherlin, 1991)。

同时,不稳定的同居关系会改变同居者有关恋爱的传统观念,他们对结婚的兴趣会有所降低,较难忠于可以持续一生的感情,也会更易于接受离婚(Cohan & Klenbaum, 2002)。对这些人来说,婚姻不再是一种“标准答案”。

5. 一些人在同居之前缺乏认真的思考和理性的决定。

Stanley等(2006)指出,大部分同居者是被现实推动而逐渐滑入同居关系的,而不是在经过了认真商量和分析之后的理智选择。但事实是,很多时候,是经济和生活方便的考虑便促使了同居的开始。

6. 婚姻的质量和状态并非幸福的检验标准

正如前文所说,选择婚前同居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是对婚姻有着新的看法的。不一定只有结婚,才能过的幸福(怕的是,其实还是渴望婚姻的,但因为一些自身的恐惧和问题,表现出了拒绝婚姻的状态)。如果经过慎重的考虑,认为婚姻的确不适合自己,没有婚姻的人生一样可以很幸福。

四、婚前同居一定要做的事

什么是婚前同居,婚前同居有哪些负面影响?

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已经决定同居或是开始同居了,我们在这里分享两个小tips,或许可以帮助你降低同居的风险,同时最大化同居的积极影响:

1. 尽早地梳理一下同居会给自己的生活可能带来的改变。

正如Stanley 等(2006) 所说,“开始同居并不是冒险,冒险的是,一旦同居之后会非常难以断绝不健康和不合适的同居关系。”

在同居开始前,你需要诚恳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同居?同居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呢?同居会给我的生活目标和计划带来哪些改变呢?我对伴侣有充分的信任和了解吗?如果在同居之后发现对方并不是我理想的终身伴侣,我有选择退出的勇气和资本吗?

2. 与伴侣来一次深入的,有关关系认知的探讨和沟通。

如果同居双方拥有一致的结婚打算,同居关系质量会明显高于没有这样计划的情侣(Brown, 2004)。相似的研究也指出,订婚后的同居关系相较于订婚前的同居更令人满足。如果在同居之前,双方在关系的蓝图方面已经达成共识(无论这种共识是走向婚姻还是不走向婚姻),怀有一致的目标和期许,不仅是对对方负责,更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