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掌握阅读这一技能

        人如果不掌握閱讀技能,那樣後果可能就是是無力與貧窮,雖然現代社會,對無力和貧窮已經寬容許多了,我們進入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很少的錢可以買很多東西,並不像在物質匱乏時代,無力與貧窮的懲罰可能是死亡。     

 

        如果不想停留在無力與貧窮階段,想過得好一點,那麽,閱讀技能就必須掌握。好的行為是這樣的:系統獲取信息,形成自己的觀念與決策,最後變成行動;行動需要更多系統信息,再次修正觀念與決策,進行下一步的行動。這像引擎一樣驅動人生。     系統獲得信息是關鍵的第一步。閱讀就是系統獲取信息的最好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一本書之所以有300頁、500頁,就是因為一個信息的完整論證需要這麽大的系統,你理解它,得到它,最終能夠運用它,需要你啃完這麽多頁碼。    

 

        一本書的主題很簡短,讀過並理解的人3分鐘可以轉述完畢,你也有迅速得到的幻覺。我現在甚至可以告訴你整個經濟學的結論:產權至上。連標點5個字而已,5歲的小朋友都可以記住,你當然也可以,但你不會用,沒有意義。     如果你通過艱苦的閱讀掌握了“產權至上”的系統信息,那麽,它就成為高效的分析、投資工具,你馬上知道限購限貸是錯的,它剝奪了人的自由與權利,最後造成貧窮者更加貧窮。為什麽有那麽多貧窮者歡呼限購限貸?就是因為沒有閱讀技能,思維沒有正確的分析工具。    

人为什么要掌握阅读这一技能

        這個世界有種種迷霧,閱讀技能就是GPS,沒有,一定迷路。     閱讀並不難,只要經過訓練,人人可以掌握。它類似於長跑,人人有潛力一口氣跑10000米,半年訓練就做得到,但世上的多數人,終生沒有能力跑10000米,他們可能也想跑,也知道跑的好處,但從不訓練,或者訓練的強度不夠,得不到這技能,強迫他們跑10000米,有生命危險。閱讀訓練的原則有這些:     他人無法替代你閱讀。內容摘要、專家解讀,再精彩,對你來說,都只有索引作用,閱讀像吃飯,一定得自己完成。你不吃飯,只看《舌尖上的中國》,照樣餓死。     

 

        太容易的閱讀不是閱讀。一天看1000條社會新聞,一生看了1000本代入感很強的廉價言情小說,那都不是閱讀,那只是不停需要即時滿足,刺激大腦對當下的快感上癮,這是一種智力自殘。     要讀難一點的書。它需要你時不時停下來想一想它的推理,它讓你30分鐘後就疲憊,它讓你想放棄。它如長跑過程中的心肺壓力,一直在,直到你完成。那些你明知道好,卻只讀了三分之一,只讀了幾十頁就放棄的書,就是難一點的書。閱讀不要拘泥於形式。紙書、手機、Kindle,都有利於你閱讀,形式多樣,你離閱讀更近。媒體多,會讓你分心,但閱讀關過了,這些卻有利於你閱讀,閱讀更方便了。愛閱讀的人不會攻擊技術,更不會責怪技術。    

 

        書不值錢。我常買一堆書,當然,其中會有爛書,我判斷出的爛書,就隨手扔進垃圾桶。那些我喜歡的好書,最後可能被折磨得破破爛爛,上面是茶漬、酒漬,粗暴的塗畫,它們不幸遺失了,我也不會心疼,再買一本就是了。書幾乎是世上最不值錢的商品,一個人畢生功力,就賣你幾塊幾十塊。不要在買書上省錢,除非你揭不開鍋。     少即是多。這有兩層含義,一是積少可以成多,一天讀10頁書,非常少,一年是3600頁,就是偷懶60天,也有3000頁,300頁一本的書,你讀了10本,或讀了10遍,贏了99%的中國人,讀書苦嗎?競爭激烈嗎?一點也看不出來。二是好書要精讀,不怕讀得慢,核彈並不追求數量,打卡了100本書的人,未必比研讀了10本書的人更聰明,只追求數量,那走了邪路。做筆記。你喜歡的,你的想法,你的觀點,隨手寫下來。在電子時代,紙和筆,兩個上年紀的老朋友,仍然是思維的好幫手。     

 

        在人類還沒有發明芯片植入大腦,或吃藥誘發大腦化學反應的新學習方法之前,閱讀仍然是古典的、笨重的、最高效的學習方法,一個人想變得更聰明、更有力、更富裕,沒有閱讀技能,都是巨大的弱點。就從最基本的閱讀技能入手吧:打開一本書,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