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的习俗有哪些?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大概就是夏天离开秋季来临的日子,一般是在八月中下旬是处暑的时节,到了处暑还有很多注意事项,下面十万个为什么网小编将为你解答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的习俗有哪些?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的习俗有哪些?

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是什么节气?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的习俗有哪些?

8月23日就是处暑,夏天渐远,秋天即到,气温开始进入显著变化的阶段,此时天气特点多为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比较大,空气湿度渐低,闷热不再,秋燥渐起。处暑时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节气的变化。秋季养生在对精神、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进行调摄时,皆应以养“收”为原则。

8月23日零时38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意味着暑天就此终止,凉爽的秋季即将到来。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此时节,暑气逐渐散去,凉意渐生。民间有“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说法。

“处暑时节,虽然中午还比较炎热,但早晚已有了些凉意。此时昼夜温差加大,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的时节。”

处暑的习俗有哪些?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的习俗有哪些?

1、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的习俗有哪些?

3、吃盖浇饭

在历史上,处暑是个社日。社日,要有祭品,这就形成了一个民族食俗:盖浇饭。米饭放上代表五行的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菜,于是在米饭上盖上胡萝卜、鸡蛋、柿子椒、木耳、藕,上面盖上勾芡的鸡肉做的菜。

4、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5、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养生有何讲究?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的习俗有哪些?

情绪宜平和:依照自然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饮食应清补:饮食调节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要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及梨、苹果、葡萄、香蕉、柿子、罗汉果等,这不但有利于补充维生素,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量。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是什么节气?处暑的习俗有哪些?

早睡再早起: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宜早睡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季的呼吸道疾病大有裨益。适当早起也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运动应适度: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秋天养“收”,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此时因为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可根据自身体质和爱好,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轻松柔缓的项目,但应注意强度不可太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遵循“春捂秋冻”:处暑正值初秋时节,此时暑热并未完全消散,昼夜温差增大,晚间天气凉爽,应谨慎使用空调,以防出现身热头痛、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穿衣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过早添加衣服,以每个人自我感觉为宜,如此既可提高人体的肌肉关节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又可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以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