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也算宝石?

  玉的含义相当含混,蓝田玉实际上就是蛇纹石化大理岩。东亚以外,只有尚处于石器时代的毛利人,以及已灭亡的玛雅人在文化上有对玉的偏好。
  中国的玉文化爱好者常常感到孤独。和钻石、红/蓝宝石、祖母绿等广泛认可的宝石相比,玉极少被东亚以外的人接受:上世纪70年代起大量开采的加拿大软玉,主要出口东亚;缅甸赌石(硬玉)市场,活跃的基本是中国人。那么玉也算宝石嘛?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玉也算宝石?
世界上,惟有遥远的新西兰毛利人堪称中国人的知音。
  新西兰毛利人的玉文化保存得相当好。毛利语称软玉为pounamu,曾是重要的兵器材料。毛利人技术落后,一件玉质兵器常耗费20、30年,自然倍加珍视。
  至今毛利人仍然普遍佩戴玉石,还影响了新西兰的部分白人。与中国人偏好羊脂白玉相反,毛利人更偏爱深绿色的墨玉,上等和田白玉很难在新西兰卖上好价钱。
玉也算宝石?
  当然,新石器时代,将玉石用作工具的记录并不罕见,但只有中国、新西兰、美洲真正把玉作为重要宝石,上升到礼器层面。
 
那么,为什么毛利人、玛雅人会喜欢玉?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封闭、缺乏获得其他宝石的途径。新西兰并不盛产除了软玉外的宝石,金银等贵金属都相当稀缺,又隔绝于世界其他地区,很难通过贸易引入宝石。
  至于美洲,则主要受限于技术水平。虽然有着丰富的红宝石、祖母绿矿藏,但欧洲人到来前,加工技术不足以处理坚硬的宝石,软玉是主要的礼器。
  中国是最大的玉消费市场,玉文化无处不在,普通人都能随口说出几种玉的名称:蓝田玉、和田玉、金丝玉。
  然而,蓝田玉其实就是蛇纹石化大理岩,和田玉主要为透闪石,金丝玉为价值极低的石英、云母、黄铁矿的混合物。
  对一般中国人来说,弄清楚随身佩戴,时而摩挲的究竟是什么,并不容易。

到底什么是玉?
  玉从来就不是特定的矿物。早期,玉其实就是对漂亮石头的称呼,没有细致的区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将玉解释为“石之美者”。
  远古时代,出产的彩石都具备成为玉的可能。如红山文化中,玉器来自辽宁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原料来自浅绿色带斑点的闪石。此外在各类考古遗址中还发现了石英、蛇纹石、玛瑙、水铝石等构成的玉器。
  换句话说,从最开始,“玉”就是一个含混的类别,并非现代语境下钻石、祖母绿等特称宝石。
  之后,诸多矿石曾被冠以“玉”的名号——南阳玉、水晶、琥珀、珊瑚、孔雀石、绿松石、青金石、滑石都有被称作玉的记录。连白色大理岩都因色泽光洁而被称作汉白玉。
  商以后,和田玉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玉料,明清时期之前,和田玉的主要地位从未动摇。
  性质上,和田玉主要指闪石类的矿石。不过,它其实并不珍贵——全世界至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产;1957年到1995年不到四十年间,仅和田玉开采就达到9469吨,平均每年产量可达200余吨。
  其他玉矿也不甘居人下——加拿大每年出产200-300吨玉石,韩国春川玉矿年产约150吨。1964年,辽宁北瓦沟露天采区自动滑落出一块重约260.76吨的岫岩玉。
  明朝之后,来自缅甸的翡翠又成为了一种新玉,第一次挑战了和田玉的地位。翡翠也被称作云南玉,进入中国后大为盛行,大大扩充了玉的含义。
  翡翠属于辉石,相对软玉来说,颜色鲜亮多变,硬度更高。优质的翡翠更是色彩纯正,晶莹剔透,矿藏储量远远低于软玉。因此价值更高,至今仍被不少人当做高级版本的玉。
  这种含混的分类曾令西方人非常头疼,很难搞清这种深奥的东方宝石。直到19世纪,法国矿物学家Alexis Damour才后知后觉,将玉区分软玉(和田玉等)、硬玉(主要指翡翠)。这也是现在通行的玉石分类。
  不过,即使做了区分,玉也并非一个清晰的概念。例如软玉,其实是一种混合物,组成成分相当多样:和田白玉的成分以透闪石为主,岫岩玉则多见蛇纹石。还有相当多的软玉是多种矿石的混合体。
 
为什么偏爱玉?
  中国传统上对玉的偏好,根本上与毛利人的原因相似——缺乏其他种类的宝石。
  国际上流行的四种宝石——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祖母绿,中国的储量、产量都不大,品相较为一般。
  历史上,中原地区缺乏优质矿石,且相对隔绝,和田玉也是费尽力气,才从西域大量引入。明清之前,云南等地区处于中央政权实质控制之外,缅甸的丰富宝石极少进入。
  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则隔绝了引入宝石的海路途径。除了进贡的极少矿石被当作珍宝收藏,中国的宝石只有上文提及的和田玉、水晶、绿松石等,能够相对稳定的供应。
  各朝代中,唐朝玉器出土最少,这也和它较为开放,贸易发达有关。
  不过,中国人偏爱玉更有文化上的原因——当玉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寄予“五德”、“礼义”含义,就超越了简单的矿物美学。
  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年的红山文化,辽宁阜新出土玉器最早的距今已有约八千年。江浙的良渚文化紧随其后。早期玉主要是作为实用工具如斧、凿的原料使用。
  商朝以后,玉的地位愈加突出,礼器、珍宝的功能增多。如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制作工艺相当精良。
  周朝开始,出现了意义深远的转变——玉的特性愈加和人的优良品质联系到了一起。《礼记》中总结了玉所具有的十一种品质:
“温润而泽,仁也;
缜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刿,义也;
垂之如队,礼也;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达,信也;
气如白虹,天也;
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玉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大量人格化的特征,更有等级之分,成为身份的象征。尤其爱好借古讽今、借物喻人的文人团体,非常喜欢探讨玉的品德。
  直到现在,玉商们仍旧以此为卖点——常年盘玉,会吸收冰清玉洁的品德,升华道德水准,温润如玉,文雅异常。
 
玉文化会没落吗?
  随着全球各地高产优质软玉矿不断发现,软玉作为中国最受尊崇的宝石的基础已被严重撼动。外贸的便利,让更多珍稀宝石进入中国市场。
  一般来说,既稀有,又不至于根本无法流转的石头才能成为宝石。石英透明度高,颜色多样,但储量实在太大,在地壳所有矿石中高居第二位,自然难以成为宝石。
  特别稀少珍贵的矿物则知名度低,产量不足以支持市场,也成不了宝石。硼铝石、铍镁晶石、斜方水硼镁石都相当美丽,但产量小到根本没有市场。以此来看,玉石的前景不容乐观:
 
历史上的案例也许能给我们参考。
  清朝翡翠的流行就是一例。“翡翠”在汉语中原为鸟类,清朝缅甸的翡翠流入中国,其颜色鲜艳,富于变化,人们将其和美丽的翡翠鸟联系在一起,翡翠也就变成了玉石的名字。
  无论从什么角度,翡翠都优于和田玉——硬度更高,色彩更鲜艳、丰富,且更为稀有。
  这严重挑战了和田玉的地位,从皇室的接受程度上即可看出——乾隆初期,翡翠极少受认可,乾隆晚期,其价格已经超过和田玉。
  慈禧太后更是翡翠的发烧友,做成翠玉白菜、翡翠荷叶、翡翠甜瓜、翡翠桃,死后带入定东陵中。
  清末,翡翠占据了京城和江南玉石行当的半壁江山,成为“玉石之王”,流行了几千年的和田玉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若非现代缅甸严格控制翡翠出口,恐怕硬玉就成为中国玉石的代表了。
  既然软玉曾如此不堪一击,为何今天仍是中国最重要的宝石?难道中国人就是喜欢软玉这种玉材,以至对更加稀有的宝石不屑一顾吗?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对玉的创造性开发,让中国人可以完全忽略其弱点。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着极其悠久的传统,魏晋时期一度盛行食玉修仙,吃得整个魏晋时期都没留下什么玉器。
  《魏书》记载,官至征西大将军长史的李预“每羡古人餐玉之法,乃采访蓝天,躬往攻崛,得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随后将玉搥碎为屑,坚持服用后得病垂危。
  李预将自己得病归咎于食用方法不当,追悔莫及,但对食玉养生仍旧坚信不疑,他对妻子说:“服玉当屏居山林,排弃嗜欲,或当大有神力,而吾酒色不绝,自致于死,非药之过也。”
  不过食玉似乎也不是只有坏处的——李预死后“时七月中旬,长安毒热,停尸四日而体色不变,口无秽气。”简直和外用金缕玉衣一样神奇了。
  明朝《本草纲目》仍坚称: “服玄真,其命不极。”“玉屑是以玉石为屑。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
  就算不吃下去,现代人也开发了玉的其他保健方式——玉能产生特殊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让各项生理机能更为协调。
 
情怀传统之下,就算受到冲击,其缺点也可以被包装为特点。
  和田玉多杂质,品相时常不如俄罗斯玉、哈萨克斯坦玉、加拿大玉、韩国玉,但今人搬出了《礼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夸赞带瑕疵的国宝。
  颜色偏黄,也能称为温润的表现——纯白的俄罗斯白玉,被批评“死白”、“僵白”、“惨白”,没有中国玉的品德。完全不顾先人对玉的非难——《尸子散言》:“玉者色不如雪,泽不如雨,润不如膏,光不如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