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宫有多少红杏出墙事件?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冷宫的苦只有嫔妃才知道!清代后妃会红杏出墙吗?给高高在上的皇帝戴绿帽子,那得多大的胆子啊? 看《甄嬛传》,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个漂亮的甄嬛和风流英俊的果亲王之间的一段恋情。两个人一见钟情,跌宕起伏的情节,感人肺腑的爱情,构成了《甄嬛传》的主调。

清代后宫有多少红杏出墙事件?


清代后宫有多少红杏出墙事件?

雍正帝的后宫资料,在已知的雍正帝23 位后妃中,没有一位叫作“甄嬛”的女人,也没有一位女人曾经发生过红杏出墙的事件。经过和清朝其他皇帝后宫中的女人相比,雍正帝的后宫非常平静,不要说没有这种有伤风化的事情,就是电视剧中频繁的宫斗事件也根本没有发生。

那么,清代后宫里面,就真的没有红杏出墙事件了吗?经查证,还真的发现有两个皇帝的后宫出现了红杏出墙事件。 一:努尔哈赤的后宫天命五年三月,努尔哈赤的小福晋代音察秘密向努尔哈赤举报大妃阿巴亥。

接到代音察的举报,努尔哈赤的汗毛都竖起来了,简直不敢相信,这绝对不是真的!因为,他宁愿代音察在撒谎,也不愿相信这些。代音察究竟在举报信中说了什么,会让老汗王这样呢?这件事就是大妃勾引大贝勒代善。

代善,生于明万历十一年七月初三日,为努尔哈赤的次子,努尔哈赤第一位大福晋佟佳氏所生,也是清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清朝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代后宫有多少红杏出墙事件?

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封四大贝勒,代善与堂弟阿敏、五弟莽古尔泰、八弟皇太极被父汗封为和硕贝勒,因为他在四人中年龄最大,称之为“大贝勒”。

代善作战勇敢,又有计谋,很得努尔哈赤的赏识,因而得到重用:“太祖嘉代善勇敢克敌,赐号古英巴图鲁。”(《清史稿》)尽管如此,作为母亲辈分的大妃,也不应该敢于勾引儿子辈分的大贝勒啊。

然而,大妃做了,代音察举报:“大福晋曾两次备饭,送与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满文老档》)但是,光凭这点儿,很难判定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有染。代音察更拿出了杀手锏,那就是两人曾经幽会,而且是深夜幽会。

代音察举报说:“大福晋一日二三次遣人至大贝勒家,如此往来,谅有同谋。大福晋自身,深夜出院,亦已二三次矣。”(《满文老档》)

 

这难道是真的吗?努尔哈赤不敢相信,于是,他派出了心腹四大臣达尔汉虾、额尔德尼、雅逊、蒙阿图秘密调查,结果全部属实。最终努尔哈赤没有杀她,宣判结果是休离:“吾不与彼共处,将彼休离。”当然,努尔哈赤出于种种考虑,不久就召回了阿巴亥,继续主持后宫事务。 二:皇太极的后宫当然,皇太极在世的时候没有人敢于红杏出墙,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永福宫庄妃传出了“太后下嫁”的丑闻。

这件事的发生事出有因,先是,庄妃年仅6 岁的儿子福临继承帝位,大权在握的皇叔多尔衮辅政。多尔衮很想废掉福临,自立为帝。于是,种种不利于顺治帝的事情接踵而至。 比如强迫顺治帝叫他“皇父摄政王”,比如上朝不给皇帝下跪, 比如派人监视皇帝行踪,威胁皇帝安全,等等。


清代后宫有多少红杏出墙事件?

小皇帝危如累卵。怎么办呢?庄妃紧紧抓住多尔衮好色的弱点,极尽能力地与之周旋,甚至不惜牺牲自身的清白,也要保住儿子来之不易的皇位。于是,张煌言的《清宫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孝庄太后下嫁小叔子多尔衮的故事。

太医悬丝诊脉的真相太医太医,是指封建社会专门为帝王后妃等上层统治阶级医疗服务的医生。清宫的太医院建于顺治元年,有院长,五品,副院长也叫左院判,六品,御医,八品,下面还有吏目、医士、医生等,从九品,这些人待遇不一样,但统称为太医,大概有一百人,都是汉人。

给皇帝看病,看起来非常风光。作为一个医生,外界看来肯定是医术高明,不然怎么会被选为太医呢。可是,这些人一旦成为太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

因为,这些人不仅仅是考验其医术那么简单,最主要的是他们被迫卷进政治斗争。所以,御医们是提心吊胆地承应差事的。 同治帝之死同治皇帝是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患病的,太医院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的情况是:“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

其实,这些御医早就看出来同治帝得的不是天花,而是梅毒,但是,堂堂天子得了梅毒,怎么能够说得过去呢,一定担心被外人耻笑。 所以,御医们很是为难,不知道怎么办。

如果实话实说,慈禧肯定不会饶恕他们,没准一发怒还会杀了御医;但是,如果按照太后的说法,按照出天花来治疗,一定会耽搁病情。真是左右为难,整日提心吊胆。

最后,还是慈禧说了算,慈禧愿意说是出天花,那好吧,太医们就开出了治疗天花的药单子。 光绪帝之死官方公布的死因很复杂,无非是光绪帝身体一向虚弱,有遗精肾亏之症,再加上风湿等等,最后是多病复发,六脉已绝而死。御医杜钟骏有《德宗请脉记》传世,其中有很详尽的诊脉记录。

他怎么号脉,怎么与光绪帝对话,怎么和其他御医商量,如何下药,等等,从这里看,光绪帝一定是病逝的。 可是,人们通过其他史料发现,杜钟骏没说实话,名医屈桂庭在《诊治光绪帝秘记》记载光绪死前三天“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黄”,很明显,曲桂庭说的是实话。

这种说法在后来的科学检测中,得到了印证。近年来,有关部门采用原子荧光光度的高科技手段,对光绪帝的部分发样和部分葬衣进行科学检测,最终得出结论:光绪帝死于砷中毒,也就是砒霜中毒。

2008 年11月3 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光绪死因研究报告会,正式宣布光绪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这个笼罩在人们心中的疑团终于揭开。 所以,都说太医看病难,此言不假。

比如,明令禁止使用针灸,原因是皇上的龙体外露有失尊严。不能坐着给皇帝诊脉,得跪着诊脉。不能让皇帝伸出舌头看看舌苔,那样有失帝王尊严。不能问皇帝二便如何,那也有失皇帝的威严。

尤其是御医们给妃子们看病,更不能触摸妃子们的手腕,以免伤了风化, 这样,就传出了悬丝诊脉的故事:太医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女眷的手腕上, 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里,而负气的妃子们常常把她那头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

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太医们在这里走了一个形式,作了一个秀。 他们敢给女眷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而已。

慈禧为何遍寻名医看到这样一个题目,大家可能感到很奇怪,慈禧作为一个大独裁者,宫里面聚集了那么多御医、太医,又有专门的太医院伺候着她,为什么还要到处寻找名医呢? 宫中御医担心太多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何况是喜怒无常的慈禧呢?一般来讲,御医们并不愿意一辈子供职于太医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招来杀身之祸。

电视剧《大宅门》里描述,白家老大给王爷府的格格看病,一摸是喜脉,实话实说了,结果,人家格格没出阁呢?白家老大吓得赶紧逃离京师,不然会死无葬身之处。宫里的御医更是如此,不仅需要高超精湛的医术,更需要眼观六路、八面玲珑的处事能力,否则就会惹祸上身。所以,慈禧患病,不会对御医抱太大的希望。

‘乡下大夫’药到病除慈禧作为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大权独揽,国事纷繁,会经常着急、上火,因而,她的身体会有很多毛病。比如,慈禧常年肠胃不合,从年轻的时候就经常这样,虽然御医们想尽了办法,但是效果始终不佳。 光绪二十六年,慈禧西逃,一路上辛苦就不用说了,再加上着急上火,她的年事也高了,老毛病犯了。御医诊断:“腹胀、阵发性腹痛、食欲不振,七八日不解大便,小便黄少,午后发热,口渴喜冷饮,身上发冷。”

可是,他们束手无策,慈禧不想用他们,便下令在西安寻找名医,结果一个叫刘天定的乡下大夫被引见给慈禧看病。 诊断过程中,还闹出笑话,刘天定号脉后想看看舌苔,这完全符合中医中的“望闻问切”之法,可是太医们是不允许的。所以,太监骂刘天定大胆。幸亏慈禧明智,为了治病不能不给看。

这样,刘天定看到了慈禧真正的病情:“舌质紫红少津、舌苔干黑、且有裂纹。”他对症下药,当天见效,半夜排黑色干便一次,五更排稀水便一次,次日清晨发热、腹胀减轻,三天后,慈禧痊愈。

慈禧对美容养颜的需要当然,慈禧需要宫外名医的最大目的,还是慈禧对美容养颜的需要。她认为这些事御医们干不好,有时甚至还喜欢自己亲自动手。

比如炮炼胭脂,她就是亲自挑选玫瑰花瓣,亲自指导如何炮炼等等。很显然,御医们对于她的皮肤保护、面部保养、头发护理、牙齿保健等等,未必都尽如人意。

这样,有人给她推荐了苏州名医曹沧洲,曹大夫认为慈禧的病症多半来源于工作压力太大,心情不好,体内气血阻滞。于是,他献给慈禧两个方子:一个是三钱萝卜籽的药汤,通便顺气,调理慈禧的气血阻滞;二是松仁粽子糖,由多味中药制成,可以清痰润肺,健脑强身,对慈禧体虚脱发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清爽可口。

慈禧接受了曹沧洲的这两个方子,效果很好,不仅体内郁积之症得到了缓解,而且面部血色也得到了改善,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