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为何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在天下大分的时候,各路诸侯都想得到天下,想要统一天下,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是比较为人所看好的诸侯,他的手下有谋士,也有能力,可他却无法完成统一大业,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为什么网为您解惑。
    刘备曾是烟雨先生极为崇拜的三国英雄,完成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神奇转身,这是多少“白领”的创业梦。不过,刘备长期寄人篱下,直到赤壁之战后才有机会施展才华。刘备本可以成就刘邦那样的伟业,可惜因为3大过错导致兵败托孤。不过,曹魏、东吴长期权臣秉政,而蜀汉竟然帝业安然,比起曹操“为他人作嫁衣裳”,刘备还是要略胜一筹。高平陵之变后曹家帝王已经是提线木偶,东吴更是在孙权死后大权旁落(直到孙皓继位),而白帝托孤之后刘家帝王依旧大权在握。刘备本可以统一全国,可惜因为3大过错功亏一篑。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为何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1、“顶层设计”欠妥
    如果说曹操的“顶层设计”是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孙权的“顶层设计”是鲁肃的“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那么刘备的“顶层设计”则是诸葛亮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既然刘备以“反曹”为基本方略,那么“联合孙权”也就成为必要措施,显然孙权一旦与曹操联合,则刘备没有任何胜算。荆州地处江东上游,“自古平江南之策,必据上游之势”,这也就意味着荆州对于孙权而言属于“生存问题”,而对于刘备而言则属于“发展问题”,或者说荆州得失关系东吴生存属于东吴“核心利益”,而对于蜀汉而言仅仅是“偏师”进军路线,何况进军“宛、洛”并非荆州一条路,还有上庸、房陵、西城3郡与南阳郡接壤,可以直取中原腹地。刘备不是及时将荆州交给孙权从而换取孙刘联合的实际利益,而是在荆州拒不让步,甚至在孙曹罢兵时出击襄阳,显然忽视了蜀汉国力有限。后来的结果是关羽荆州战败强大的荆州军团覆没,孟达西城3郡投降曹魏失去了进军中原的捷径,于是只能从最艰难的西路北伐起步,曹魏据险死守,多次北伐劳而无功。
 
2、“职能分工”不明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有“汉三杰”张良、韩信、萧何,朱元璋统一天下有“三杰”刘基、徐达、李善长,这就是谋臣、名将、能臣“职能分工”。曹魏谋臣刘晔也说“诸葛亮明於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这说明诸葛亮是萧何式的“王佐之才”,关羽、张飞只是“匹夫之勇”,那么蜀汉要想建立不世之功业,必须有张良式的谋臣与韩信那样的名将。刘备麾下能够独当一面的名将只有关羽、魏延,或者是刘备亲自领军,诸葛亮善于治国长于“阳谋”而不善于“阴谋(诡计)”,这也就意味着刘备必须象孙权对吕蒙、司马懿对邓艾那样悉心培养。问题是刘备并没有把魏延培养成吕蒙那样的方面军统帅,庞统、法正之后也没有善于“阴谋(诡计)”的谋臣,从而失去了发展机会。刘备没有魏文侯、齐威王、燕昭王甚至汉王刘邦那样“求贤若渴”,也就没有大量人才争入西川的景象,没有良臣辅佐,岂能建立基业?“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多少人才被埋没而默默无闻?刘备甚至出兵东吴时亲自领军,这不是刘邦抢韩信的风头、朱元璋与徐达争功?

3、“执行团队”薄弱
    汉高祖刘邦“三年而亡秦,五年而有天下”,刘秀从自立为主到统一全国用了13年,李渊用了7年,朱元璋用了17年,都没有曹操、刘备那种二三十年的旷日持久。刘邦放手韩信、彭越、英布,刘秀放手邓禹、冯异、寇恂,李渊放手李世民、李靖、李道宗,朱元璋放手徐达、冯胜、邓愈,这才有“执行团队”的强大,事必躬亲必然难以数个战场同时展开攻势。刘备留下关羽守荆州,当时孙权与曹操合肥大战,荆州军团当然无需保留重兵,完全可以“西征”加快夺取益州的步伐;合肥大战结束后,刘备主力参加汉中之战,完全可以放弃荆州转而关于军团夺取西城3郡作为北伐桥头堡。要知道川中平原沃野千里,蜀汉缺少的是人口而不是土地,何必拘泥于荆州一城一地之得失?汉中魏延军团、西城关羽军团互成犄角,集中兵力当然更容易完成突破——何况刘备比曹操年轻6岁,如果不是夷陵之战,也许刘备可以继续与曹魏抗衡。魏延、关羽两大军团继续北伐,抢在中原经济恢复发展之前“还于旧都”,这才有可能完成全国统一。
    南方政权实力有限,“休养生息”远不是北方政权的对手。因此,不能“一鼓作气”就只能“江河日下”,这也是刘邦成就帝业而刘备失败的原因,更是刘裕“气吞万里如虎”却南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不能在北方没有恢复元气之前结束大规模战争,那么南方政权就只能面北归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