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做不了状元?

由于历史的误会,苏东坡与状元擦肩而过了。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20岁的苏轼与其弟一起赴京应试,最后取了个第二,随后苏轼参加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三月宋仁宗殿试,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1060年,苏轼兄弟又同应制科试,考官们阅卷后以“文义灿然”决定苏轼入“三等”(最高等)。自宋建国以后,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二人,苏辙入四等。仁宗退朝后,欣喜地对高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找到两个宰相了!”可惜这只是张“空头支票”,不仅未能兑现,反而害了苏轼,使其终生成为权臣猜忌迫害的对象。
苏轼为什么做不了状元?
    苏东坡应试的经过说完了,诸位可能要问,从哪可以看出苏东坡中过状元呀?诸位请注意:北宋时,殿试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才成为定制)!因此,有人认为:由于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因此不但苏东坡是“状元”,他弟弟苏辙也是“状元”!
    如此说来,苏东坡真的中过状元呀!
    不过且慢,许多人都认为苏东坡殿试中的是第二名,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考诸史籍我们惊讶地发现: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科,登进士第者达388人!其中第一名是章衡,字子平。建州浦城县人。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仕至宝文阁待制、集贤院学士、知郑州。第二名是窦卞,字彦法。曹州冤句县人。纲子。初授大理评事、汝州通判。仕至天章阁待制、判昭文馆、将作监。第三名是罗恺,嘉祐二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州通判。历官屯田员外郎。而才华横溢的苏    轼实为进士乙科(第二等),真不知仁宗皇帝钦点状元时是什么眼光?
    如此看来,苏轼确实没有中过状元,尽管他足当状元之名!
    不过,苏轼进士及第的那一科被誉为“史上最牛科”,其人才济济的程度令人惊叹。试看这些名字:曾巩、曾布、曾牟、曾阜四兄弟,程颢、张载,吕惠卿,蒋之奇……哪一个不在当时和后世声名显赫!要知道,他们当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