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怎么进行票据防伪?

  现代的金融票据起源于西方,比如汇票出现于十三世纪的威尼斯,支票则出现于十七世纪的英国。目前最早的支票是1659年2月16日由伦敦城的银行签发的。西方面临如何防止涂改金融票据数字的问题也比东方更早。因为虽然中国宋代出现带有钞票性质的交子、会子,元代出现官方发行的纸币,此后一直到明清都是采用雕版印刷,历代虽有伪造宝钞的,但涂改面值的较少(而且由于几个王朝都有纸币滥发的问题,到后来宝钞也不值得伪造)。防止涂改数字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政府田亩人口档案、账簿、交易契据(包括借据)等方面。那么外国人是怎么进行票据防伪的呢?为什么网为您揭秘~
 
  清代票号出现后,金融票据的数字防伪问题凸显了出来。举个例子:光绪十七年外蒙札萨克图汗部王公阿育尔到北京朝觐值年,启程时向著名的归绥旅蒙商“大盛魁”借支一笔银两,到京后又借了两笔,合计8660两3钱5分3厘1毫,写在印票上是“捌仟陆佰陆拾两叁钱伍分叁厘壹毫”。大盛魁的伙计后来利用蒙古随员汉语水平不高的缺陷,在将三张借款票据誊抄合一的时候,竟然抹去“仟佰钱分厘毫”六字,又把“两”字挪到最后,竟变成“捌陆陆拾叁伍叁壹两”(86603531两)。这个数字太过离谱,比清廷的岁入还高,以至于大盛魁自己也不敢承认这张印票是真的,只好解释说“抄记时出了疏漏”才应付过去。(出自秋原的《清代旅蒙商述略》)
 
  顺便说一句,目前常见的说法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些大写数字是明初“空印案”之后朱元璋下令推行的,但实际上敦煌文献中的唐开元九年户籍、天宝六载户籍残卷等文献中就有“贰拾玖岁”、“壹拾柒岁”、“合应受田壹顷陆拾叁亩,陆拾捌亩已受,廿亩永业,卌七亩口分,一亩居住园宅,九十五亩未受”(原文杂用大小写数字)的写法。
西方金融票据的防伪手段,第一是票据本身采用防伪技术,包括水印,钢印,特殊纸张,以及每张票据都由相关出纳人员亲笔签名。第二是票据上面的数字采用文字形式来书写,比如1892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支票上面,金额就是大写的“sixty seven pounds”(六十七英镑),另外一张1914年法国支票上的金额是“quatre vingts francs”(八十法郎)。
 
“Only”作为结尾
除此之外,像我们平时看到的中文票据一般会在金额后面加上汉字“整”(有时也写作“正”),西方也有类似的写法,在数字后面加上“only”,表示结尾。可以看到这两张支票中数目后有“Only”作为结尾。
 
18世纪的卢布与奥地利盾均用文字来书写

  十八到十九世纪欧洲国家发行的纸币上,票面金额也基本上都是用文字书写,比如18世纪的俄国卢布钞票;同时期的奥地利盾也采用花体字母来书写面值。
外国人怎么进行票据防伪?
  在英格兰银行连续发行了两百多年的“白背”版英镑纸币上,也是只有文字金额,而不用阿拉伯数字。这版纸币由于二战当中被纳粹德国大量伪造,因此在战争后期停止流通。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连钞票面值也可以涂改。

磁性油墨印刷
此外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用可磁化的颜料(如氧化铁)制作的磁性油墨,金融票据的防伪性能得到了提高,比如美国1980年起发行的EE系列国债债券,其票面信息就是用磁性油墨印刷的。1998年起发行的I系列国债则采取了级别更高的防伪措施,例如全息印刷和隐形序列号等等。当然,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防伪技术,也没有完全无法伪造的票据。防伪还是要靠多种手段相结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