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的名著越来越读不懂?外国名著难读的地方在哪里?

  说起读书有人欢喜有人愁,很多爱好文学的人都喜欢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的名著,确实国外的名著能让我们看到很多东西,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令人困扰的现象现在名著译本太多了,有些翻译版本简直无法恭维。为什么国外的名著越来越读不懂?外国名著难在哪里?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为什么国外的名著越来越读不懂?外国名著难读的地方在哪里?

  在豆瓣图书板块搜索“简爱”,出现了12页答案,每页15个条目。其实,但凡大众耳熟能详的外国名著,其简体字版本都在十几个到上百个之间。

  为什么名著会有那么多版本?因为它们是“公版书”。所谓公版书,就是公共版权书籍,指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之作品。说俗一点,就是版权不要钱,你也能出,我也能出,大家都能出。

  中国著作权法规定,一般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也就是说,所有在1965年以前去世的中国作家,他们的书都已经成为公版书。依照这个标准,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是公版书,鲁迅、萧红、闻一多、朱自清等去世较早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都是公版书。而郭沫若、巴金、曹禺、茅盾等故去时间不足50年的作家,以及所有在世作家的作品,都不是公版书。去世于1966年的老舍和1967年的张恨水,他们的作品分别将于明年和后年成为公版书。

  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量18/19世纪的外国名著,都已经成为公版书,任何一个出版社都可以自行翻译出版,而不用支付版权费了。

  不过,即使不要版权费,出版外国名著也不可能是没有成本的,显而易见的成本就是翻译费。一些出版社为了节缩成本,降低定价,就把目光瞄向了一类人:在校学生。

  出版社给大学生译者的翻译费通常很少,税前千字50元左右,如果给到千字80元就算有良心的出版社了。而这些学生往往没经过专业翻译训练,翻译基本是靠“谷歌翻译”等互联网工具完成,对名著中的专有名词、难长句的翻译经常驴唇不对马嘴,整体质量可想而知。

  而有的译作,与其叫翻译,不如叫抄袭。例如曾被媒体曝光的“中国最牛翻译”宋瑞芬。她一个人翻译过几十种外国文学名著,最厉害的是,这些名著的原文是用十几种语言写就的,包含英、法、俄、日、西、意等,她居然全懂!她是怎么做到的呢?仅举一例。200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不出意外,本书的译者是宋瑞芬。有人把该版与之前的版本做过对照,得出了明显的抄袭“谱系”——抄自1980年代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黄锦炎译本。抄法是这样的:每一章只改第一句的半句话。比如第一章的第一个半句黄锦炎译本“许多年之后”,本版改成“很多年过去了”,除此之外全部一样,包括标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