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好看、唱得好听,它因此被关进了鸟笼

  

  第一次见到红喉歌鸲(qú)的时候,倒是没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记得那是在内蒙古达里诺尔的一个秋日,正午时分太阳高照,一只红喉歌鸲不晓得从哪里钻了出来,没等人反应过来就窜到了一台车的下方,躲进了阴影里。之前听过红喉歌鸲爱藏在茂密的植被当中,还喜欢钻来钻去,不容易看得仔细。但车下的这一只还算老实,安静但不失警觉地立在那儿,喉部的那抹红色在背景的映衬下分外醒目。

  或许是来得比较容易,就不大懂得珍惜。真正让我开始觉得它们有些不寻常,要等到几年后去北戴河观鸟了。那次同行的一位英国大叔一路都在欢声笑语,直到在靠近海边的一片小树林里,大家找到了好几只红喉歌鸲,他突然有些严肃地对我说,他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这种鸟图片的时候就梦想着有一天要见到它们,今天终于得偿所愿,可以死而无憾了。

  红喉歌鸲哪里来的这么大的魅力呢?

  

  红喉歌鸲雄鸟(左)和雌鸟(右)有比较大的区别,雌鸟并没有红色的喉部。图片:Wikimedia Commons

  迷路的鸟

  如果某种鸟在迁徙过程中,由于狂风或其他气候因子骤变,飘离通常的迁徙路径或栖息地,偶然出现在了异地,我们就可以将它称作是某个地方的迷鸟。

  总体而言,迷鸟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现象。通过分析已有的记录,总结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也不难得出些规律来。最明显的便是已知的迷鸟几乎都出自具有迁徙习性的种类,而其中很多个体又恰好是第一年的幼鸟或亚成鸟。目前研究者们认为迷鸟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源自正常的扩散或迁徙行为,但就距离而言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2)种群增长或是自然的分布区扩张,导致某些种类出现在了之前没有记录的地方;

  3)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如台风、强烈的寒潮等,迫使某些种类出现在正常的分布范围之外;

  4)非正常的迁徙行为,即某些个体在正常的季节内开始迁徙,但出现了迁徙方向上的错误;

  5)人为原因所致,最著名的例子可能要数原本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家鸦(Corvus splendens),通过搭货轮的便车,成功地扩散到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港口,并在当地形成了稳定的种群。

  

  原本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家鸦,在世界上许多港口安了家。图片:Muhammad Mahdi Karim /Wikimedia Commons

  费尔岛的观鸟人

  英国拥有着数量庞大的观鸟者群体,在如此多双眼睛的加持之下,该国境内已记录到了超过600种鸟类,而其中有近一半其实都可以被视作是迷鸟。苏格兰北部沿海有一个叫做费尔岛(Fair Isle)的小岛,其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还不到英伦三岛国土总面积的0.01%。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却产生了占总数近20%的英国迷鸟记录。所以,每年的迁徙季节都有大量的英国观鸟者涌入这里,希望能够有幸一睹那些来自北美或亚洲稀客的风采。

  

  费尔岛全貌。图片:Ronnie Robertson / Wikimedia Commons

  1975年10月9日,三位观鸟者就在费尔岛上记录到了一只红喉歌鸲,也成为了该种在英国的首笔确认记录。从那以后到2015年10月20日,整整四十年间英国境内总共才记录了12次红喉歌鸲。颜值高,在英国又不容易见到,这也难怪前面提到的那位英国大叔会如此看重它了。

  类似费尔岛这样的观鸟胜地有很多。有人曾做过一个针对以费尔岛为代表的英国观鸟胜地的有趣研究。结果发现40%的雀形目鸟类及鸻鹬类仅在一天之内能被记录到,占总数仅15%的上述种类才能在两天之中都能被看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仍会被记录到的种类数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即便是如费尔岛这样在最好的时节“挤满”了观鸟者的地方,可能也至少有11%的迷鸟没能被发现。而对于那些人气不那么旺的地点而言,也许会有超过40%的迷鸟被遗漏。

  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近几十年来超过40%的英国迷鸟记录是在周末发现的,这一比例显著地高于非周末时间的迷鸟记录。2012年一项针对波兰稀有鸟种记录的分析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并且还指出到了七八月的夏季休假期,周末与非周末之间记录的差异最小。上述例子说明有关迷鸟的记录,除了与所涉及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迁徙季节的气候等因素有关而外,也与观察者的多少、他们的时间分配乃至具体的观察地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乡关何处

  红喉歌鸲的繁殖地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开始向东,直至太平洋西岸的勘察加半岛、我国东北及日本北海道,在我国西部的青海、宁夏、甘肃和四川西北也有繁殖。它们越冬于菲律宾北部、印度东部、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在我国华南地区、海南和台湾也有越冬种群,迁徙的时候会经过东亚的大部分地区。所以,出现在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个体显然符合迷鸟的判断标准。

  2018年,一项利用光敏定位仪(light-level geolocator)技术研究红喉歌鸲迁徙的工作正式发表。研究人员在俄罗斯远东的阿穆尔地区给12只雄鸟带上了定位仪,最终在2017年的繁殖季节成功回收了3只。结果发现秋季迁徙时,它们在9月下旬先后离开繁殖地,于11月中旬至下旬抵达分别位于我国云南、老挝和越南交界处以及柬埔寨的越冬地。春季迁徙时仅获得其中2只的数据,它们分别于4月下旬和5月初回到了繁殖地。无论秋季还是春季迁徙,停留超过5天以上的中停地都位于我国境内,揭示了中国对于红喉歌鸲保护的重要性。

  “红点颏”的悲剧

  红喉歌鸲是由动物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依据采集自西伯利亚中部的标本于1776年正式描述命名的。

  

  动物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图片:Wikimedia Commons

  帕拉斯生于柏林,据称天资相当聪慧,年仅19岁时就在荷兰莱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1767年,他受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请,前往圣彼得科学院担任博物学教授。此后,帕拉斯领导了在沙俄境内的多次科学考察,涉及西伯利亚南部、我国黑龙江地区和今天的蒙古国等地。他命名了不少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昆虫的新种,网红大脸猫——兔狲(Otocolobus manul)正是由帕拉斯最早科学描述,因此其英文名也被称作Pallas’s cat。

  红喉歌鸲的学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卡利俄佩(Calliope),相传她是九位缪斯中最年长者,掌管乐器和英雄史诗。而她的名字在希腊语中的含义就是“声音悦耳的”。帕拉斯应该正是根据雄鸟婉转动听的鸣唱而赋予它们这样的一个学名。它最常用的英文名是Siberian Rubythroat,既点明了该种生活的地方(西伯利亚),又用红宝石色(ruby)来恰当地形容了雄鸟那火红色的喉部(throat)。

  颜值高、声音靓的红喉歌鸲。图片:Amar-Singh HSS / Youtube

  然而,长得好看、唱得又好听,对于红喉歌鸲来说貌似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它们在我国历来被视为著名的笼养观赏鸟,还有个专门的名字——红点颏(kē)。据2017年完成的一项“全国鸟市调查”显示,在所调查到的全国210个鸟市当中有55个出售红喉歌鸲,数量达2478只。无论售卖场所,还是数量,它都在调查记录里350种中国分布鸟类里面排名第八。而在国内某搜索引擎上使用“红点颏”进行检索,至今依然能找到大量跟饲养有关的信息。

  就在前不久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当中,红喉歌鸲已被新增为了二级保护动物。喜欢颜值高歌喉靓的“红点颏”是人之常情,但这不是剥夺它们自由的理由,不妨从现在开始就用观鸟来替代“关鸟”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