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放线菌病的防治措施

  猪放线菌病常见于年龄较大的种猪,多发生于腹侧、颈部、乳房的皮下,如不及时治疗,肿块会逐渐增大,数量也逐步增多,可影响种猪的生产性能。现将诊治猪放线菌病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 该病以年龄在3岁以上的种猪为多见,在皮下形成槟榔大小至排球大小不等的球形肿块,边缘明显,较硬实。个别可发生穿孔,并形成瘘管,常有乳黄色脓液排出。此病发于母猪乳房部位最常见,这与哺乳时仔猪咬伤乳房形成伤口有关。因为本病大多数是经伤口感染而发病。该病病程发展缓慢,可终身带病,使病猪体质下降,泌乳能力降低。

  二、防治措施1.预防本病主要措施是防止种猪皮肤损伤,引起伤口感染。栏舍不要有铁刺等锐利性物,栏舍应定期消毒,仔猪应及时剪犬齿。2.治疗本病时,肿块较小的病灶可在周围分点注射10%碘仿乙醚,每点2~4毫升,共4~6点。3.肿块有拳头以上大的病灶宜采用外科手术摘除,若有瘘管要连同瘘管一并切除。用普鲁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切除时宜整体切,不要切开中心,防止浓汁流散。一般将肿块与皮肤肌肉纯性分离,注意结扎较大的血管,取出肿块后将多余的皮肤剪除,内撒青霉素粉后缝合,碘酊消毒,搽鱼石脂,10天后拆线。术后每天以碘酊消毒后再搽鱼石脂,直到愈合。如不采用摘除法,也可在肿块部垂直切开,排除浓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后以5%碘酊纱布填充创腔,1~2天更换一次,纱布量逐日减少,让肉芽长出,直至愈合。如结合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外周注射,效果更好。

  三、注意事项 患放线菌病的母猪宜在刚断乳未怀孕时施行手术治疗。大肿块摘除时,对皮肤修剪很重要,应以缝合后刚好拉紧为好。乳猪及时剪齿,可预防或大大减少母猪乳房的放线菌病。猪放线菌病往往是多菌感染,治疗时应同时考虑对其他细菌的用药。编辑:李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