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好看吗?为什么说乘风破浪很一般?

乘风破浪有人觉得好看,有人不看好,但我为什么说乘风破浪很一般?

今天的文是关于《乘风破浪》的,别急,我会一个片一个片写完新春贺岁档,今看的是《乘风破浪》,为尊重导演,我特意给自己买杯咖啡,因为我10点前陪朋友四刷了《西游伏妖》,关于《西游伏妖》我写得已经很清楚了,就不多说了。

乘风破浪好看吗?为什么说乘风破浪很一般?

如果说《西游伏妖》我给9分,《乘风破浪》我给了6分。这不代表什么,只代表我的口味和我看到的未来,在撕蛋,我从不说违心的话,看不明白我观点的朋友,可以走,这里没你想要看的东西。

昨天有朋友吐槽我说,我写的影评都不是给大众看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因此,为避免误会,也为避免不必要的争吵,今天这篇文章确实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

所以,接受不了的朋友,请你离开,也不必留言,因为,这没你们发言的地。

当然,我还要补充一句,公众号就是作者的私人空间,你不喜欢请别浪费时间,千万别浪费时间,废话少说,进入今天的文。
文/撕蛋

(一)

大年初三看了《乘风破浪》。

恰恰是和一个认识徐浪的朋友去看的。

事实上,在观影之前,我们还为一个话题进行了讨论。

我们有时也在反思,是不是我们太爱解构电影试图追问影像背后的涵义,而过度解读电影?例如,我六刷了《摆渡人》、四刷了《西游伏妖》。

我们在餐桌上一直讨论,最后的结论是:

“过度解读没什么不好,电影拍完就是很客观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就摆在那,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所以,最可怕的不是过度解读电影,

而是你想解读电影时发现没什么可解读。

这句话很拗口,简单说就是:

“我们不是导演,只能去思考导演在想什么。

而导演可能在片子中埋了一些很深的东西,一般人发现不了,但有人去思考,就能发现。而无论你发不发现,那个最珍贵的东西都会存在。

所以,好的电影,恰恰都会吸引你二刷,甚至三刷。

这恰恰回答了我为什么觉得《乘风破浪》很一般。

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不会二刷,最近褒贬不一的《降临》我会二刷,《太空旅客》我会二刷,但《乘风破浪》我不会二刷,因为,二刷无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乘风破浪》是那种“水过鸭背”的片子,看一遍,感受到,就好,再看,就是浪费时间。

而我认为《乘风破浪》很一般的另一个原因是:

很乱。

这个乱,不仅仅是剧情枝蔓太分散,而是最终指向性的乱。

乱到我无从下手,如果我是监制,我会很崩溃,因为你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都会发现很可疑,最终只能从头做起,从剧本开始重新调整。

整体需要推翻。

因此,我认为在《乘风破浪》里,韩寒一开始就没想明白自己要什么。

因此,整个片子是混乱的。

所以,观众看完后什么都记不住。

赵丽颖打动你了吗?没有。

(二)

如果我是主创团队的一员,

我或许会给韩寒列一个单子。

列单子,是为了更具体地说明问题。

首先,从叙事结构上,韩寒应该参考的是《重返20岁》,当然贾玲和陈赫在《喜剧总动员》演的母亲怀春那一期也可借鉴,说的都是穿越回过去,替父母谈恋爱;

而从兄弟情义层面,可以参考的是《艋胛》、《牯岭街少年杀人》;

黑帮片参考的其实可以是前阵子的《树大招风》、表达兄弟情义的《行徒使者》(里面张家辉和古天乐最后携手对抗那一场,还是可以的);

小县城故事可以参考的是《小武》、《日照重庆》、《山河故人》;

至于情感层面可以参考《现在很想见你》(日本片,又名《大约在雨季》,当年日本的年度票房冠军)或者最近的《降临》。

不一一举例,《乘风破浪》是一个完整的片子,但是情感是有问题的。

下面我着重介绍下《现在很想见你》和《降临》里的更拷问人性的点,希望《乘风破浪》团队日后可以借鉴的。

《现在很想见你》又名《大约在雨季》,说的是一个心脏不好的父亲带着五岁的孩子生活,小孩子妈妈很早就去世的。突然一个雨季,父亲在森林里遇见了29岁的妻子,并把她带回家,结果妻子和孩子就度过了一个雨季。里面有一个让所有观众泪奔的点是,这其实是孩子妈妈29岁那年遇到车祸时的穿越,那时她还没有结婚,她很早就知道自己会死,但她依然还是选择结婚并生下孩子,她29岁车祸时昏迷期间,就是孩子5岁的那年雨季。

而最近的《降临》,其中有一个点是片中的妈妈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她遇见到自己女儿会死,但还是选择把女儿生了下来。

《现在,很想见你》,去看吧,你会哭成狗。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所谓泪点,那是:

“就算我们知道了未来,

但我们依然用最大程度去爱,

而这里最动容的恰恰是主角的主动失去。

回到《乘风破浪》,我第一个疑问就是:邓超为什么没牺牲自己?

这里的牺牲,不是说不要命,而是当他穿越到自己父亲的年代时,他面对自己母亲时,其实他完全可以以一种牺牲者的角度去演绎,例如,告诉母亲我说的未来跳楼自杀的那个人就是你,告诉她你一定不要跳楼;同时,作为一个穿越回来的人,他完全可以自己干掉李荣浩,而不让自己的爸爸杀人坐牢。

如果让我处理,我会给邓超加码,他可以更英雄主义,而不是以局外人的方式,他可以拯救自己的父母,哪怕最后没有自己,到故事结尾,宁可自己回不去了,也无所谓。

或许,最后彭于晏的孩子就是一个女孩。

或许,最后邓超就是没有回去。

邓超回去与否重要吗?在服务主旨的层面,不重要。

这就是我坚持的,伟大来自牺牲。

邓超酱油打多了,不够刺痛观众

乘风破浪好看吗?为什么说乘风破浪很一般?

(三)

说完情感,说主旨,

《乘风破浪》是一个缺乏主旨的片。

我不知道韩寒最想表达什么。

这就是纯粹的重要性。

如果想表达“车”这个符号在父子关系里的意义,完全可以设定为彭于晏就是赛车高手,他甚至每次和罗力PK时就是斗车,他完全可以直接拍死邓超,别以为你拿了冠军很厉害,你爸年轻时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赛车手,如果这样,后面所谓的赛车的基因是遗传,就成立了;

而如果想表达父亲那个时代,他同样不被父母所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要反映的则是父亲很聪明很牛逼,桥段应该设置在他如何有脑子,追求过什么梦想,牛逼在哪里,而如果说正太帮是父亲的梦想,显然太单薄了,因为正太帮没有高潮,也没有归隐,这一点,不妨想想《头文字D》里的黄秋生;

再如果想表达父亲其实很爱自己,因为自己是父母的爱情结晶,那么应该呈现父母之间很不容易的爱情,以及为了孩子而做出的生活的妥协,例如父亲牛逼到爆最后还是为了孩子沦落到平庸,不得不对时代做出妥协,这一点,或许可以参考下老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隐忍,以及,《太阳照常升起》关于孩子的意象;

而我为什么提出这三个层面的建议,是因为邓超在获得冠军时说的话,他喜欢赛车,父亲不支持他赛车,他内心觉得父亲不牛逼,他没有见过自己妈妈。

再说深点,剧情的展开应该围绕前面做的内容铺垫,这才有叙事主线。

你们感受先《头文字D》,黄秋生的范

(四)

因为缺乏主旨,整个电影就散,

主旨就是电影的取舍标准。

“围绕主旨,

导演要一次次追问剧情存在的必要性。

相关剧情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一个电影超过30%都和主旨无关,

电影就会很可疑,也会很一般。

有同样做影视投资的朋友看完片后说:发散到分裂。

这就是因缺乏鲜明主张和主旨,形成的取舍不均匀。

我随便举三个简单例子:

乡村蝙蝠侠的造型和概念,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用这样的篇幅去描述,远不如用一个点子去解决一个事件,而高级;

董子健饰演的小马,并没加分,反倒跳戏,当观众准备要进入情绪时,被马化腾的人设抽离了,大家只觉得这是玩笑,不必认真,所以请问导演,马化腾的梗,除为了显示1998年的故事,有存在角色的必要吗?难道就为了后来的绑架吗?

六一饰演的傻孩子,如果要呼应他后面的爆发的话,前面又铺垫不足,说到这点,其实可以参考下《孔雀》的,里面也有个傻子,从傻子的出现到毒死一头鹅,《孔雀》表现的人性还是很凶险的,当然,其实更浅一点的可以参考下《那一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里面也有性格特征差异很大的角色;

因为对剧情的过于分散,导致:

“在《乘风破浪》整个观影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不断地被转移,不断地被削弱,到了最后,你什么都记不住了。

当然,导演可以给出一个解释是:

我要拍的是1998年的群像。

“但拍群像也是要有思路的。

当你拍一部群像戏,一定不是角色陆续登场,络绎不绝;而是群像之间的不同角色分别形成作用力,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一点,可以参考最经典的《古惑仔》,国外的片可以参考《狗镇》。

当然,姜文的《让子弹飞》、钮承泽《艋舺》其实也是群像。

电影《艋舺》一镜到底的青春群像

(五)

《乘风破浪》本质问题是:

导演把演员绑架了。

因为同样有邓超,我就拿《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乘风破浪》对比。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邓超和杜鹃较劲的过程,不仅合理更是相对真实的表达,就是我爱你,你瞧不起我,干!那我只好不顾一切面子去赢得你的重新爱,这是对的,很男人;但在《乘风破浪》里,邓超成为一个不痛不痒的局外人:

他英勇吗?没有。

他伟大吗?没有。

他纯真吗?也没有。

见证了父母的爱情,搞了一场婚礼,和母亲打了声招呼,最后和父亲一切参加了场搏斗,一起切磋了一下车技,就够了吗?

其实邓超是一个重点要发力的角色,并且,不一定需要什么剧情,而是在于细节,就能让邓超发力。

例如吃饭的戏。

一个知道故事真相的人在父母跟前吃饭会怎样的?

吃,还是不吃?如何表达毫无胃口的吃,或者五味杂陈的吃?只要稍微用心点,就能击穿观众围观者的情绪,这一点,不妨参考下《开往春天的地铁》,老徐提出分手时候,耿乐是如何吃饭吃成傻逼的。

“放纵去吃,更是内心最深的绝望。

邓超为什么不能大口大口吃饭,然后说小花做的饭好吃,然后往死里吃,吃到小花都懵逼呢?吃到小花以为她傻逼,吃到彭于晏坐立不安,兄弟你怎么那么好胃口啊?

然后,邓超内心是——

“靠!因为从来没有吃过我妈做的饭啊,所以我才努力的吃,我希望把一辈子的饭都吃回来,所以,无所谓你做的饭好不好吃,我在意的就是在这个时空里,是我们三个人吃的唯一一顿饭。

这他妈才叫走心。

这其实也是《乘风破浪》最可惜之处。

有想法、有小聪明,也有态度,有真诚,但结果,拍飞了。

韩寒太在意自己小聪明的段子和幽默了,最终为了服务台词,绑架了演员、剧情,也绑架了生活中原本要放大的痛苦与快乐。

而总是小聪明,就容易拖沓、发散、枝蔓繁琐,让观众无法走心。

走不进去,就既不会感动,也不会动容。

最佳配角:李荣浩

最后的最后,或许,很多人,唯一记住的是李荣浩的小眼、三根筷子那老掉牙的梗、彭于晏和六一钻到柜子里的桥段……但这三点,和乘风破浪,有半毛钱关系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