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为何走不下神坛?它的影响有多大

  互联网的崛起,让更多的电视剧题材有了发展的土壤,但是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却一家独大。抗战剧为何走不下神坛?它的影响有多大?使观众割舍不下,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抗战剧为何走不下神坛?它的影响有多大

  抗战剧为何成多年屏霸?

  全世界都爱的模式:正邪分明的对抗 生死攸关的剧情

  在“神剧版图”上,有大量忠实观众,他们的人群画像,构成了“抗战神剧”的主要生存基础——生活轨迹和审美倾向严重趋同的50、60后。实际上,在当下众多的电视剧种类中,抗战剧可谓是类型最为清晰的剧种。与其他电视剧相比,抗战剧有着世界观众都钟爱的模式:清晰的正邪阵营对抗、正义最终获取胜利的结局、生死悠关的剧情、丰富多变的元素。

  阵营对抗PK,是游戏常用的模式,也是最容易获得代入感和快感的模式;以弱胜强、出奇制胜,成为“传奇性”的看点。于是抗战剧频频出现冷兵器对抗热兵器的情形,《箭在弦上》、《抗日奇侠》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制作方为何拍了又拍?

  风险低投资小回报大:政治正确 市场稳定

  每一年,电视荧屏上都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坊间被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在2012年一年中,黄金档共播出抗战剧9部,比例约为41%。毫不夸张的说,抗日剧已占据了中国电视剧的半壁江山。制作市场上,基本上很难找到不拍摄抗战剧的公司。

  之所以如此,在于抗战剧的投资对于电视台而言,风险小、收益大。首先,抗战剧是政治绝对正确的电视剧,且有大量的“刚需”(各种纪念日都会有抗战季的编播安排);其次,抗战剧类型化清晰,有着像老景那样一批忠实的目标收视用户;与其他剧目相比,抗战剧不需要大咖,投资相对较小,且重播率高,收益高。

  同时,又红又专又有地方特色的电视剧常常会得到政府支援。据某省字头大型影视传媒公司的工作人员透露,该司所制作的抗日剧,有不少是来自省委宣传部的“命题作文”。对于这样的“命题作文”,政府一般会有联合出资,资金从500到1000万不等。

  在如此多的剧中厮杀,为脱颖而出,大量抗战剧走大众喜闻乐见的路线,以民间逻辑对抗战进行演绎,从而出现观众爱看、专家会骂的抗战雷剧。

  电视台为何重播不弃?

  完成政治宣传任务:既满足商业性又符合主旋律

  随着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荧屏上一边倒的出现大量抗战剧。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然而,别忘记了——在中国,电视台是事业单位,是政府的喉舌宣传工具,并非完全市场化的媒体或娱乐平台,拥有相当大量级的政治宣传任务。

  建国50周年、抗战胜利60周年、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几乎每一年,都有大量的抗战、建国、建党、建军纪念活动,而电视台也将要播出一大批主旋律的电视剧。满足商业性和主旋律双重需求的,非抗战剧莫属。

  湖南卫视相关负责人透露,频道早已接到通知,将严格执行,精心安排特别节目,接档《神犬小七》的便是谍战剧《伪装者》,北京卫视播出《左手劈刀》、浙江卫视播出《铁在烧》、江苏卫视播出《毕业歌》、山东卫视播出《红高粱》……无不是主旋律与收视率结合的作品。

  总局为何一直没有禁拍?

  政治正确必须鼓励:允许浪漫主义想象

  尽管总局是媒体圈口碑最差的政府部门,但总局并非最保守、落伍、守旧的政府部门,它与中国电视、电视剧一样,承担着政治宣传、价值传递、产业发展等多重职责。

  抗战剧是政治绝对正确的电视剧,总局必然是提倡和鼓励的,甚至要在特别的时段予以特别的支持;同时从市场化的角度考虑,领导们并不像专家或媒体一样要求死守历史细节,而是鼓励一定程度的浪漫主义想象(央视电视剧中心主任就曾在研讨会上请求对抗战剧手下留情);但“神剧”被妖魔化的过程中,在专家和媒体群起而攻之的状态中,总局不得不常常被认为“失职”,扮演着“亡羊补牢”的角色。
       抗战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不会消失,相反会走的越来越远。但是在抗战剧的题材上也要迎合大众口味,不然观众不会喜欢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