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重视孩子的每次求救

       对孩子来说,比成绩差伤害更大的一件事就是:被同龄人排挤欺压霸凌。放假在家里看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虽是动画片,可主题沉重,片中的两个主角都不是常规“讨喜”人设:一个是自卑孤僻的小女孩玛丽;一个是几进几出精神病院,无法融入社会的“精神病患者”马克思。影片开始,玛丽被同学欺负,一个男生在她的三明治上撒尿,取笑她的胎记。 玛丽没告诉妈妈。    大概她觉得那个只知道酗酒偷窃暴躁的妈妈,不会理解她的痛苦,给她帮助。但这些伤害,让小女孩心碎而绝望,无助地向千里之外的笔友倾诉,她写着写着,大滴大滴的眼泪落下来,洇透了信纸,痛苦地写不下去了。 更心塞的是:马克思读完信后,整个抓狂了——欺凌事件彻底勾起他童年压抑的一段经历。他哆嗦地回忆起,那群大孩子如何把他逼到墙角拳打脚踢;无助的他瑟缩在垃圾桶旁失声痛哭,大楼的阴影覆盖着他……他的整个生命都隐没在这巨大的阴霾中……    也许马克思后来的社交障碍,孤独一生的惨境,从童年时被欺凌的这一刻,就种下了因。    更让人难受的是,字幕上打出的一行小字: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    

父母该重视孩子的每次求救
      ►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他会告诉我们当父母的吗?  ►告诉我们后,我们有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吗?  ►当我们不在孩子身边时,孩子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吗?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父母深思。谈解决方法前,先问一个问题:孩子肯告诉你实情吗?想让孩子愿意向父母倾诉,要求我们的亲子关系,充满信任/尊重/亲密感。孩子知道,他的需求和情绪,会得到大人的理解和关注。    有些孩子告诉父母后,父母第一时间想的是找老师、找对方家长要个说法……拜托,难道不应该先响应照顾孩子的情绪吗?    还有的孩子,家庭环境就是“暴力型“。 父母在家里管教孩子就是用强使狠,孩子从小就养成“讨好型人格”,在外面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也选择隐忍。孩子早就习惯了世界的”弱肉强食“,压根不会信任、求助于父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